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算力上天 “三体计算星座”开始组网

【欧洲时报网】随着太空计算卫星星座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本次发射的一箭12星是“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把算力带上太空,可将卫星接收到的数据实时在轨处理,实现“天数天算”。目前,首发卫星的第一组遥测数据已经顺利回传,科研团队已投入到后续工作中。

中国造太空“超级计算机”来了

北京时间5月14日12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北京日报》报道,本次任务采用“顶置主星+侧挂从星”的分层布局,两颗主星纵向堆叠于整流罩内部顶端,10颗从星分两层侧挂于筒段内,每层周向均布5颗卫星。任务通过4次星箭分离使卫星精准入轨,顶置主星依次间隔分离,侧挂卫星每层5颗同时分离,通过飞行时序优化与姿态调整技术,确保分离安全性,并减少对末子级的姿态扰动。

本次发射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计算卫星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12颗卫星互联后具备5POPS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卫星同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任务。

据悉,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98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76次飞行。

太空计算卫星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中新社报道,本次发射的一箭12星是“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

“三体计算星座”是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星算”计划由国星宇航牵头,旨在构建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的天基算力网络,以更好地满足太空边缘计算与地面人工智能特殊场景的市场需求。

《上海证券报》报道,之江实验室介绍,“三体计算星座”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该设施将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

计算星座的突破离不开太空计算软硬件技术的攻克。之江实验室承担了首发任务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的研制工作。国星宇航承担了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工作。氦星光联承担了激光通信终端的研制工作。

作为计算卫星的核心载荷,之江实验室研究突破的星载智能计算机把卫星算力从T级提升到P级,实现10-100倍的提升。星载高通量路由器作为星座天地网络互联的核心设备,将完成星间、星地和星内百G比特高速率、低延迟网络传输。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就像“星座资源管家”,能对星座的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在轨计算任务编排调度及应用状态监测。

首发卫星搭载的80亿参数天基模型是业内首个多任务模型,为星座增加了智慧大脑,能够调度卫星协同处理多源遥感数据,在轨自主完成对地观测任务。

据透露,“三体计算星座”新一轨卫星发射任务的研制工作也已经启动。“今年,之江实验室将携手国星宇航、智星空间、地卫二、开运联合、蓝箭鸿擎、十方星链、中科睿格、微纳星空等,共同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之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说。

对空天产业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通常,卫星把接收到的数据传回地球,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分析,即“天数地算”,但这种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存在数据时效较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是“三体计算星座”的出发点。把算力带上太空,可将卫星接收到的数据实时在轨处理,实现“天数天算”。

专家指出,随着卫星对地观测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大,将数据全部送至地面再进行处理,不仅传输量大,数据应用的及时性也受到影响。通过太空计算,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数据处理完再下传,将助推产业发展。

新华社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三体计算星座”的构建,将大大拓展太空应用的边界,对空天产业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民生证券认为,2025年将是中国两大星座规模组网发力之年。伴随星座端建设的加速推进,叠加新型技术试验卫星的不断演进,作为通信侧基础设施的天基建设不断完善背景下,将为地面侧的终端应用节奏带来显著推进作用。

中长期看,天风证券指出,卫星行业进入正式组网阶段后有望进入常态化发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快车道,多地方政府出台支持卫星产业政策,卫星行业成长空间较大。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