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热河生物群发现恐龙新属种:凌源中华鸟龙和中国华诞龙

古生物学家持续追踪探索、社会公众广为关注的恐龙化石又有重要发现——中国科学家最近在热河生物群研究发现两类恐龙新属种:属于中华鸟龙科(原“中华龙鸟科”)的新种凌源中华鸟龙和全新属种中国华诞龙。

中新社报道,这项恐龙化石新发现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汪筱林和周忠和团队联合国家自然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者共同完成,他们对辽宁西部约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两件保存完好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命名了这两类新的恐龙属种。

研究团队依据中国华诞龙腹腔内保存的哺乳动物胃容物化石,以及中华鸟龙科不同物种的头骨形态差异,首次系统阐释了中华鸟龙科物种的生态分异现象,并探讨其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潜在联系。相关成果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论文第一作者、国家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裘锐8日受访介绍说,此次研究的两件化石标本分别发现于2000年和2004年,均产自辽宁凌源约1.25亿年前的下白垩统义县组湖相地层,化石包括软组织和胃容物,保存精美近于完整。

为解决包括凌源中华鸟龙、中国华诞龙在内所有“美颌龙科”物种的分类位置,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中国已发现的所有归于“美颌龙科”物种,并赴德国详细观察长足美颌龙、斯氏侏罗猎龙和不对称小坐骨龙的形态特征,并根据形态学观察结果对前人发表的兽脚类恐龙形态学矩阵作出详细修订。

裘锐指出,虽然热河生物群中华鸟龙科的物种组成了单系群,但是它们的形态特征及胃容物化石呈现出明显的生态分异。中国华诞龙的捕食方式和捕食的猎物明显不同于热河生物群的其他中华鸟龙科成员。

这次研究的中国华诞龙的腹腔内保存有哺乳动物化石的胃容物,包括两种哺乳动物,其中一种显示其是被整体吞食。

结合中国华诞龙相对粗壮的牙齿、发达的下颌收肌附着面、强有力的颈椎,推测中国华诞龙可能是用嘴捕捉小型猎物,利用牙齿的强大咬合力迅速杀死猎物,然后将猎物整体吞下。

汪筱林表示,热河生物群的中华鸟龙科物种表现出明显的生态分异,这一现象在中生代其他恐龙动物群非常罕见,而且这种生态分异在热河生物群不仅见于中华鸟龙科,也见于其他兽脚类恐龙。

研究显示,华北克拉通的地质破坏在早白垩世的华北和东北形成许多小型且孤立的裂谷盆地,这些孤立裂谷盆地加剧了物种间的竞争,可能是热河生物群兽脚类恐龙分异度极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辑:柳露)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