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亚冬会“别针上的文化名片”

“我送出了哈尔滨索菲亚徽章,获赠了泰国大象徽章。换pin热潮就像一场文化派对,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作为NOC(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委员会)服务团队的助理,缅甸留学生陈中华向记者分享了哈尔滨亚冬会期间的收获。

中新社报道,英语“pin badge”是徽章的意思,交换pin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体育盛会中流行已久,运动员、工作人员等互换各具特色的别针徽章作为纪念。如今在哈尔滨亚冬村,不同语言和肤色的亚洲各国友人正在共享这种“国际通用”的社交传统。

在“双亚冬之城”哈尔滨,关于亚冬会徽章的故事要从1996年中国第一次举办洲际冬季综合运动会讲起。

“当年还没有换pin的概念,但我收到了朋友赠送的吉祥物‘豆豆’徽章,一直珍藏至今。”一位参与了第三届亚冬会相关工作的民间收藏者说,他手中的金属徽章已经氧化出墨绿斑点,这是跨越29年的时代印记。

第三届亚冬会吉祥物“豆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哈尔滨农作物大豆,展现了黑龙江省作为“中华大粮仓”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经济、科技、文化、制造业等各领域的飞速发展,在徽章上展示得更加具象化。

如今,黑龙江省不仅是“中华大粮仓”“老工业基地”,更以“冰雪之冠”的冬季旅游品牌蜚声中外,火爆出圈的哈尔滨被中外游客赋予“国际滨”的昵称。

第九届亚冬会吉祥物是一对可爱的小东北虎,在设计上融汇了冰雪、民俗等文体旅元素,“滨滨”“妮妮”两个名字寓意“哈尔滨欢迎您”,展示出哈尔滨欢迎亚洲各国友人的热情。

“我们参与了两届哈尔滨亚冬会特许商品的设计和制作。”北京华江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亚冬会项目总负责人陈思说:“第九届亚冬会纪念品的品类更丰富,总计推出了18个大类、2279款商品。”

“一件小小文创,两届亚冬纪念,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自信更足了、科技水平更高了。”陈思说:“在设计上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还巧妙融合了石墨烯、AR、AI等数字科技。”

别针上的文化名片助推数字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出圈”。据亚冬会执委会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姜玉龙介绍,本届亚冬会共有20家生产企业、25家零售企业参与特许商品的开发,预售额突破6.09亿元人民币。

伴随第九届亚冬会进入尾声,与会宾客的胸前挂满了各式徽章。“通过亚冬会徽章的传递,哈尔滨向世界递出了一张城市名片。”陈思说。

(编辑:柳露)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