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自7日亚洲冬季运动会大幕开启,亚洲体坛正式进入“哈尔滨时间”。这是中国继北京冬奥会之后,再次举办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从北京到哈尔滨,从开幕式的“视觉盛宴”到赛场内的精彩比拼,中国“冰雪热”正为世界冰雪运动注入生机活力。
一场文化与科技交融的视觉盛宴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报道,北京时间2月7日晚,随着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简称亚冬会)开幕倒计时的钟声归零,一场点亮整个亚洲的冰雪之梦于此间开启。
哈尔滨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称,浪漫唯美的基调贯穿开幕式始终。开幕式从一个中国女孩的梦开始。这位头戴鹿角帽的女孩用手中的冰灯点亮了雪花摩天轮,点亮了哈尔滨大剧院……最终来到主会场,点燃一片冰雪舞台上的巨型冰灯。
此次亚冬会火炬塔名为“雪韵丁香”,其造型的设计灵感源于香气绵延的“丁香花”。火炬塔将象征坚韧与优雅的丁香花曲线和承载纯洁与和平寓意的雪花形态融为一体。
运动员入场仪式中也藏着东方美学。比如引导员白色礼服上,镂空的“方正剪纸”图案跃然裙摆之上。
除了主会场,开幕式还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设置分会场,科技让跨空间互动成为可能。
主会场上,色彩变幻的主舞台地面由一块块巨型“冰块”铺成,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研发的“型冰机”,这种灯光驱动智能控制系统能在极寒环境稳定运行。还有数十位演员脚穿反重力倾倒装置,摆出速度滑冰起滑的摆臂、背手以及滑雪中直滑搓雪回转等专业动作,仅靠人体列队便能演绎出“子弹时间”所达成的慢镜头和时间静止等效果。
新颖的开幕式给全球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国24新闻台、美联社和法新社等指出,这是哈尔滨继1996年后再次举办大型冬季体育赛事,意义非凡。国际奥委会官网则发表题为《冰雪同梦,亚洲同心!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盛大开幕》的文章称,“开幕式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场文化与科技交融的视觉盛宴。”
“00后”拿下中国首金
浪漫的开幕式“引燃”了中国健儿们的竞技热情。截至9日,中国队共获得15金15银14铜的好成绩。
首个比赛日(8日)的越野滑雪女子个人短距离(传统技术)决赛中,中国选手李磊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拿下亚冬会参赛史上第100枚金牌,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时,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已成为中国队的优势项目。两位“00后”选手李方慧与张可欣包揽了金银牌。李方慧的这枚金牌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本届亚冬会首金。
新华社报道,有意思的是,从接替受伤退赛的谷爱凌到斩获首金,李方慧只用了四天。她透露,从得知参赛那刻起就一直在调整,确保带着一颗平常心登上赛场。直至最后一轮滑行结束,她才得到了充分释放。
而在9日结束的自由式滑雪女子个人空中技巧决赛中,北京冬奥会金牌选手徐梦桃再添一金。谈到夺冠的感受,她说:“北京冬奥会后我休息了很长时间,回归后其实也一直是带着问号走到了现在,但每一次复出之后我都可以再次证明自己……所以我想说,永远不要放弃努力,你的努力会在最关键的时候帮到你。”
金牌之外,中国队还有“新”亮点。本届亚冬会上,中国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3岁,相比北京冬奥会运动员下降了2.2岁,有147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亚冬会。随着“新鲜血液”不断涌现,中国小将们在实现体育梦想的同时,也为冰雪运动的未来注入生机。
中国冰雪经济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此次亚冬会是中国继北京冬奥会之后,再次举办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吸引了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0余名运动员报名参赛,其中不乏一些“萌新”代表团——柬埔寨和沙特冰雪健儿的首次亮相,标志着亚洲冰雪运动的版图进一步更新扩大。
韩国《明日新闻》评论说,连续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体现出“中国强大的实力”。从1986年札幌亚冬会的4金到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的百金计数的开启,中国冰雪运动用39年时间完成了多重突破。有分析指出,近年来中国冬季运动快速发展,超过3亿中国人参与其中,显著提升了中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
而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看来,哈尔滨亚冬会不仅是北京冬奥会遗产的延续,也为中国乃至世界冬季运动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从北京到哈尔滨,中国冰雪产业正从“冷”资源变成“热”产业,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眼下,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共赴“冰雪之约”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籍游客。今年春节期间,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121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90多亿元人民币。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新加坡《海峡时报》等媒体评论称,中国冰雪经济发展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
透过亚冬会,世界还看到了一个开放热情、现代化的中国。英国“碳简报”网称,首次在亚冬会确保100%使用绿电、引进新能源汽车……“绿色亚冬”是哈尔滨亚冬会的特色,也是外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扇窗口。
(编辑:李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