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一箭五星 2025年中国民营火箭首发成功

【欧洲时报网】2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5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2025年中国民营火箭首发任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年中国民营火箭首发任务告捷

中新社报道,据星河动力航天消息,2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云遥一号37~40星、吉天星A-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云遥一号37~40星技术状态一致,通过对卫星获取的数据反演,可得到大气层温、湿、压以及电离层电子密度产品,在气象观测、星际矿联网示范场景验证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

吉天星A-05星配置高光谱相机载荷,获取遥感图像,可应用于生态环境、工业排放、燃气泄漏、农业监测、矿产勘探、环境监测、森林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

北京《新京报》报道,据介绍,截至目前,谷神星一号已经成功完成16次发射,将6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民营领域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商业运载火箭。

本次发射的谷神星一号(遥十六)运载火箭,是星河动力航天位于四川资阳的新一代固体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制造和总装的首枚运载火箭,也是首枚“四川造”民营商业运载火箭。目前,该基地已完成后续三枚谷神星系列火箭的总装测试。

建议民营商业火箭企业独立开展国际发射业务

商业航天利用创新资源发挥市场作用,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曾表示,北京是全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布局最为全面、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

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百奇表示,近年来,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但目前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在开展国际发射业务方面仍面临诸多限制。

“主要表现在进出口资质获取难度大、国际业务开展受限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不利于中国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刘百奇说。

根据现行相关政策,民营商业火箭企业要获得独立开展国际发射业务的资质,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审批流程和政策突破,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核和协调。在刘百奇看来,这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也拖延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周期,影响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业务拓展效率。

在没有独立开展国际发射业务资质的情况下,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只能通过与国有企业合作的方式参与国际发射业务。刘百奇认为,这种合作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民营商业火箭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市场的机会,但也限制了企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不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独立开展业务,难以充分展现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由于资质和业务开展的限制,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难以与国际上其他成熟的商业火箭企业进行公平竞争。

刘百奇表示,相关部门要对民营商业火箭企业获取独立开展国际发射业务资质的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和简化,并开放试点,明确审批标准和时限。同时,建议允许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在合理监管的前提下,独立开展国际发射业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我认为,政府应加大对民营商业火箭企业的国际业务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刘百奇说。

商业航天市场蓄势待发

中国经济网报道,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山东海阳海上发射基地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等多家民营火箭公司的“双曲线”“朱雀”“谷神星”“天龙”等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捷报频传,在可回收重复使用、垂直起降技术、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发射能力的提升,中国卫星工厂也迎来投产、扩建热潮。卫星互联网领域的3个“万星星座”组网计划已经启动,银河航天、吉利卫星等分别建成了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形成年产数百颗卫星的低成本批产能力,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万亿级市场蓄势待发。据统计,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达500余家,包括运载火箭企业约49家,卫星研制企业约141家,卫星营运企业约178家,卫星应用企业约154家。其中,北京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聚集了30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涵盖了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形成了具有区域分工明确的“南箭北星”格局。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可以做到完全的技术自主,但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在火箭发射频次和规模、可重复使用技术、卫星批量生产等技术水平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尚未真正实现低成本、快速化部署大规模卫星星座的能力。此外,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各经营主体的商业盈利模式仍未固定,在品牌认知度和国际市场渠道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未来,须政府、企业和市场紧密配合,多措并举。

政府要继续扶持商业航天产业。优化行政监管机制,简化火箭发射、频率使用、卫星运营等活动审批流程,放宽审批要求,缩短审批时间。明确安全监管要求,通过法治手段维护相关经营主体权益,鼓励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各类航天活动,保障航天技术创新能力和智慧成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对火箭可重复使用、卫星批量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研发给予资金支持,拓宽商业航天融资通道,推动国家航天技术向民营企业转让,开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给商业航天使用,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平等参与国家项目,完善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渠道,支持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企业要坚持商业化运作逻辑。商业航天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府订单之外,积极拓展商业订单来源,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份额。完善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充分考虑研发失败、发射失利、卫星失效等各种风险,通过商业航天保险配套服务降低损失,并在核心业务之外尝试拓展航天科普等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还要充分激发产品服务的大众应用场景。商业航天发展的目标是使航天产品和服务从“奢侈品”转为“消费品”,将卫星应用嵌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培育卫星应用服务企业,大力拓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的行业应用场景,培育商业航天在行政管理、应急通信、国土测绘、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服务需求,研发制造消费级卫星通信设备、卫星互联网终端,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商业航天带来的发展福利和生活便利。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