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2025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举行 中方期待同各方凝聚合作共识

【欧洲时报网】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即将于1月20日至24日在瑞士小镇达沃斯举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期待通过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活动,同各方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丁薛祥将发表特别致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近日宣布,应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施瓦布和瑞士、荷兰政府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将于1月19日至24日赴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并访问瑞士、荷兰。

中新社报道,郭嘉昆表示,世界经济论坛被誉为“世界经济风向标”,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非官方经济论坛之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三次出席论坛活动并发表重要演讲,发出了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共创美好世界的最强音。本届论坛年会以“智能时代的合作”为主题,邀请各方探讨加强合作之道,共同把握智能时代的发展机遇。丁薛祥副总理将在年会开幕全会中国专场发表特别致辞。

郭嘉昆指出,中方期待通过出席论坛年会活动,同各方加强交流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凝聚合作共识,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正能量。

郭嘉昆表示,今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2017年习近平主席对瑞士成功进行国事访问以来,中瑞关系发展迈上历史新高。中方期待通过此访进一步推动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同瑞方一道开启建交75周年庆祝活动,更好增进政治互信,加强双多边合作,实现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增效。

郭嘉昆说,中国和荷兰都是世界重要经济体和贸易大国,荷兰长期在中欧合作中发挥“门户”作用。近年来,中荷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两国人民均从中受益。中方期待同荷方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增进理解互信,挖掘合作潜力,扩大人文交流,推动中荷关系不断取得新成果。

6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

《北京日报》报道,2025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1月20至24日在瑞士达沃斯-克洛斯特斯举行,主题为“智能时代的合作”。世界各地、各行业的近3000名领袖将参加年会,展开对话、增进信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6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参会,包括: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视频连线)、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德国总理朔尔茨、阿根廷总统米莱、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叙利亚过渡政府外长阿萨德·哈桑·希巴尼、泰国总理佩通坦、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等。

年会讨论围绕相互连接的五大核心主题展开,每一项主题对打造可持续、包容和繁荣的未来都至关重要。“重新构想增长”主题将重点探索经济增长,包括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机遇。“智能时代的产业”主题将剖析企业如何应对技术变革,打造新的行业格局。“投资于人”主题探讨劳动力培养和技能再培训的需求,并关注在新兴行业创造就业机会。“保卫地球”主题聚焦如何推广气候和自然解决方案,推进各方脱碳行动。“重建信任”主题则致力于在日益分化的世界中增强全球合作和韧性。

超过1600位商业领袖将参加本届年会,包括900多位来自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会员和合作伙伴企业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其中12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全球创新者、技术先锋和独角兽企业。

新华社报道,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说,当前全球面临的不少重大风险跨越国界,国际社会应当同舟共济,找到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方案。他强调,合作是应对共同挑战的必由之路。

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显示,全球合作秩序正遭遇挑战,各国必须找到新的方式重建信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倡议总负责人马克·埃尔斯纳说:“我们正置身于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危机之中,亟需采取协同一致的集体行动,重建信任并促进合作。如果我们不作为,后果将波及子孙后代。”

中国贡献备受关注

多位专家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为推动全球合作、应对共同挑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布伦德表示,中国信奉互利共赢的合作之道,在南南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开展了紧密合作,通过投资等多种方式,促进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布伦德还说,面对“脱钩”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风险,中国外贸展现出韧性。布伦德看好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他表示,中国采取刺激国内消费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振经济。他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能。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表示,近年来,中国不仅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说,中国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并强调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原则。“这一倡议既是对全球挑战的正面回应,也为国际社会在人工智能治理问题上提供了重要参考。”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