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预制朋友圈”渐流行 专家吁关注内心成长

照片、文案提前很久精心策划,在生日、新年等时间节点逐一发布,近期,“预制朋友圈”现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焦点。

1月5日,在“天美年味”展览上,“95后”阿笙在蛇年书法百福墙前拍照,“预制”春节的朋友圈。(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新社报道,5日在天津举办的“天美年味”展览上,创意蛇年书法百福墙成为“打卡”热门地。虽然距离春节还有半个多月,但来拍照的年轻人不少。

身穿喜气洋洋的红色衬衫,“95后”女孩阿笙特地来为春节的“预制朋友圈”做准备。阿笙计划将照片排版成九宫格,在大年三十配上年夜饭照片一起发布,“过年发一个朋友圈,是我的春节仪式感。我还计划去博物馆、新春市集等'打卡'。”

在网络平台“小红书”搜索“预制朋友圈”,有超过5000万浏览量。“一天拍完冬日所有节日”“一天预制7天朋友圈”等主题的视频浏览达上百万次。有网友调侃:“等我有时间,把七十大寿的照片也拍了,到时候发朋友圈显年轻。”

“预制朋友圈”也带火了“自拍馆”的生意。在天津,记者探访发现,不论是连锁照相馆如海马体、天真蓝,还是各类小型“自拍馆”,在上一个节日刚结束时,便会火速“上线”新款节日场景,给顾客用来“预制”生日照的蛋糕、蜡烛等摆件更是不可或缺。

“元旦之前,我们布置了适合跨年的场景,如‘你好2025’的手幅、写着‘新年快乐’的扇子、烟花相框等。元旦一过,我们就上新了蛇年专属场景,包括萌蛇玩偶、新春对联、福字等。”天津市南开区一家“自拍馆”的店员“七七”对记者说。

“预制朋友圈”的兴起,在网络平台也引发不少争议。

有网友认为,“预制朋友圈”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反对者则称之为“凹人设”“不真实”“易引发比较心理”。网友“哈哈”说:“预制朋友圈容易让我们忽略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也削弱了社交媒体上与他人真诚沟通和连接的初心。”

“比起在社交平台展示,我更喜欢将每一次旅行、每一次节日的体验和心情记在心中。”“00后”的林嘉怡对记者说,她已经关闭了朋友圈功能,“珍惜当下的感受,活出自我,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

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微微表示,“预制朋友圈”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人们追求“自我呈现”的社交需求,通过精心准备、提前策划文案和照片打造朋友圈,对外展现重视仪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社交互动中的正面情绪。

董微微说,另一方面,朋友圈的社会属性使其成为展示人们外界形象的重要载体,其真实性、攀比心理和角色设定对外界认知产生影响,需要客观理性看待,不应过度追求外在评价,应关注个人内心真实的自我成长,而非“虚假成就感”。

“比起‘预制’的生活,我更想过‘现炒’的人生。”一网友评论道。

(编辑:夏莹)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