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戴胜编译】既非北京,也非上海,而是另一些地方在决定中国的未来。
意大利Insideover网报道,为了区别于“一线城市”,也就是那些大都市,人们将部分城市称为“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但实际上,它们很可能正是“未来的城市”。
如果说直到几年前还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这些城市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那么很快,这项任务就会落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城市上,而这些城市可能还不为大多数西方公众所知晓。
亚洲的“四大城市”与所谓的“一线城市”不谋而合:北京是首都,上海是金融中心,深圳是关键的技术中心,广州是出口重镇和全国制造业中心。那么,这些城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庞大的人口、优质的公共服务、先进的基础设施,以及来自国有和国际企业的大量投资。然而根据《经济学人》(Economist)报道,到2025年,焦点将从这些大都市转移到较小的城市上,例如合肥、青岛、宁波、厦门、郑州……
当然,考虑到中国的规模,上述所谓“小一些”的城市也是相对而言的。文章简单解释了一下中国的城市体系:所谓“一线城市”,即是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美元、人口超过1500万、政治和行政方面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城市;“二线城市”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680亿至2990亿美元之间、人口在300万至1500万之间的城市;“三线城市”的GDP为180至670亿美元,人口为15万至300万居民;“四线城市”GDP低于170亿,居民少于15万。
也就是说,中国的一线特大城市似乎正在失去吸引力。这是为什么呢?报道指出,其中的原因十分现实,由于中国一线城市极其高昂的平均房价(较平均收入高出30到40倍)以及巨大的生活压力,因而大多数人无法承担一线城市的生活。
于是,越来越多工资低、工作强度大的大城市居民开始减少消费和大宗支出,而这对国家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因为经济显然需要消费来拉动。举个很简单的例子:2024年上半年,北京餐饮业利润较2023年同期下降近90%。
在此背景下,“小而美”的二三线城市便成了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它们拥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廉价的住房,还有轻松就业的机会。北京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影响到这些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增长。而如果从西方视角来看,这里还拥有庞大的人口。因此,尽管这里并非大城市,可若看到咖啡馆、商店和电动汽车经销商店在这些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也完全不需要感到惊讶。
明年夏天,中国大学将有1200万应届毕业生毕业,这些年轻人大多会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省会城市,如长沙和南京这样的地方寻找工作,而不是在上海和深圳。当然,上海和深圳仍然是“伊甸园”,可仅限于某些国家精英。
文章最后将合肥作为案例指出,合肥曾经是安徽省并不如何亮眼的地区,现在已经开始吸引政府和私营企业投资。如今,合肥拥有蓬勃发展的科技行业,包括高端制造、生物技术和半导体皆是其亮点。因此,中国的未来将越来越依赖于那些昔日的“灰姑娘城市”。
(编辑:柳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