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率领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建设的科研利器——“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近日顺利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标志着中国研制成功国际首台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
![]()
12月10日,赵红卫院士在装置现场接受采访,介绍该装置研发过程及重要意义。(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新社报道,“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也是中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该项目总负责人赵红卫院士10日在位于甘肃兰州的装置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国际上虽有多个重离子装置在建或已建成,但在多学科交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和国家需求的重要应用领域,仍缺乏多功能、小型化的低能量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
他表示,中国自主研发成功世界首台独立运行的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为核天体物理、原子物理等前沿基础研究和核能材料研发等重要应用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
据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装置研发团队介绍,“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由45吉赫兹超导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高压平台、强流多电荷态束流分析和制备系统、连续波新型射频四极场重离子加速器、中能束流传输线、束流诊断系统和辅助配套等子系统组成。该装置可提供从轻到重多种电荷态的强流重离子束和混合离子束,提供的束流具有强度高、电荷态高、离子种类多、能量变化范围宽等诸多优势。
该装置超导离子源研制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技术中心副主任孙良亭研究员指出,团队研制的第四代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可产生相当于国际上其他实验室同类装置最高性能两倍以上的束流强度,为解决下一代强流高功率重离子加速器关键束流物理与技术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现场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组自主研发解决了一系列技术瓶颈问题,该装置运行稳定,其核心设备总体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装置的成功研制对国际上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低能量前端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加速器高场铌三锡超导磁体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表示,“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运行后,科学家们有望在原子物理、核天体物理和核能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
(编辑: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