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近年来,人口问题一直都是舆论场上的热词。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多地出生人口数量出现“反弹”,此前已连续七年下降的趋势,或有望缓解。
多地出生人口“反弹”
香港中通社报道,13日,中国“多地官宣出生人口反弹”登上百度热搜榜前列,一系列生育支持相关措施,包括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文化支持等已见成效。
中国人偏好“龙年”生育以外,多名专家均表示,各地方推出的生育支持政策,不仅涵盖了生育假期的延长、经济补贴的增加,还深入到托育服务的扩展、医疗保障的完善以及社会文化的引导等多个层面,让生育友好更加可感可及。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研究基地主任米红认为,延长产假,增设配偶陪产假、父母育儿假,有助于增强家庭凝聚力,减轻家庭照顾负担;经济补贴的精准投放,直接减轻了生育家庭的经济压力,提升了家庭的生育积极性。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表示,倡导新型婚育文化,有助于社会形成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氛围,提升公众的生育意愿。
今年7月,在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广东省人口基金会专题座谈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1至6月,广东住院分娩活产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4%,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或有望缓解。
广东以外,中国多地亦官宣出生人口反弹,包括山东青岛、湖北天门、陕西宝鸡、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地上半年出生人口数量增加。
今年9月1日起,杭州在富阳、临安、桐庐、淳安和建德5区县范围内,为托育家庭发放托育券,根据月龄不同每月补助600元至1000元(人民币,下同)不等。仅9月一个月,已有1294人次成功申领托育券。杭州市富阳区容大凯奇托育园一名家长说:“我外孙女22个月大,入托补贴是800元一个月,一年下来也给我们省了不少钱。”
去年,湖北天门出台的鼓励生育5条措施亦初见成效,该地出生人数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按照该地鼓励生育的政策,生育2孩、3孩的家庭可分别享受9.63万元、16.51万元补助,补助包括一次性生育奖励、育儿补贴、购房奖补等。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牛凤瑞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应有所提升,住房方面的户型设计应更加适合多子女家庭,同时更应该重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通过改革有效增加居民收入。
生育仍需“真金白银”支持
北京《新京报》报道,分析指出,整体来看,未来中国出生人口仍面临下行压力。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育龄妇女数量下降以及年轻人生育意愿低迷。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未来几年,中国育龄妇女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400万人。民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减少幅度达到16.57%。
多次生育意愿调查结果都显示,年轻人之所以不愿生、不敢生,最重要的原因是生育养育成本高、经济负担重。
如2024年8月发布的《绵阳适龄人口生育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其中原因“生育养育成本高,经济负担重”最为突出,占比为86.4%;其后是“生育津贴、假期、就业保障落实不到位”,为40.4%;表示“无人帮助带孩子”的排第三位,为37.1%。
这也提醒,各地都需正视这一现实问题,要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就需要针对性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生育养育成本,才能真正实现出生人口“反弹”,并保持向好趋势。
积极的因素是,不久前,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这份文件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尤其值得关注的,首先就是生育补贴,文件明确“制定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指导地方做好政策衔接,积极稳妥抓好落实”。
生育补贴,无疑是最重要的生育支持措施之一,要减轻年轻人生育的经济压力,任何口头承诺,都不如“真金白银”来得实际。
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生育补贴政策,但仍然有不少地方尚未出台类似政策。而且,有个别地区虽然出台了生育补贴政策,但迟迟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出台生育补贴政策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其次是,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对此,文件提出“各地要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渠道资金,开展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公办托育服务网络建设,着力增加公建托位供给,提高公建托位占比,优先实现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地市级全覆盖”。
由于中国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比较高,很多夫妻都是双职工,而未满三岁孩子的托儿服务严重缺乏。国家卫健委2021年发布的数据就显示,3岁以下婴幼儿在中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5.5%,供给和需求缺口还比较大。
未来随着退休年龄的逐步延迟,老人帮带孙辈的情况,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而雇用全天看护孩子的高价保姆也超出了普遍工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需要大量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缓解双职工家庭“孩子生下来谁来带”的后顾之忧。
当然,无论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措施,都需要一一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支持生育的应有作用;人口问题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这一问题,也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共识的提升以及更多生育支持措施的出台和落实,部分地方出生人口难得的“反弹”趋势不仅有望保持,中国人口下降的整体形势也必将被逐步扭转。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