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李梓编译】瑞士《观察报》报道,“千帆”是中国一个新太空项目的名称:未来,它将包括一个由数千颗卫星组成的网络,提供区域互联网接入。
8月初,中国向太空发射了首批18颗卫星,今年还将发射108颗卫星。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老板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希望通过6000颗Starlink卫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些卫星已经在相对较低的高度上运行。这些卫星总共将超过34000颗。
中国还希望分阶段扩大其网络——计划到2030年,将有约15000颗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然而,“千帆”并不是中国唯一的太空卫星项目。GW星座计划拥有约13000颗卫星。另一个项目“洪湖三号”计划包含约10000颗卫星。其他国家也即将发射由数千颗卫星组成的大型互联网项目,如亚马逊的Kuiper。
当然,空间的尺寸是巨大的。但考虑到卫星网络的众多计划,问题是:低轨道(即高度在200至2000公里左右)有多大空间,卫星之间不会互相妨碍吗?在2021年底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马斯克计算出“数十亿颗卫星”的空间。每一层,也就是每一个高度,都有比地球本身更大的表面积。他说:“几千颗卫星算不了什么。”
欧洲航天局(Esa)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为尖锐。据该机构统计,目前地球轨道上约有13230颗卫星,其中约10200颗仍在使用。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说,太空中卫星群的数量不断增加,增加了碰撞的风险,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巨大损失。他赞成制定一部全球适用的太空交通法,以明确谁必须在危险情况下采取规避行动。
来自中国的业内人士、航天专家兰伯特·刘(Lambert Liu)认为,卫星相撞的风险很低。他提到了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每个国家都必须在那里报告卫星发射数据,这也是为了防止碰撞。“没有人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发射前使用联合国系统来检查哪些卫星在天空中”,他说。导弹还与地面保持联系。如果卫星飞得太高或太低,就必须重新调整以避免坠毁。
一些专家对太空问题持更为批判的态度。迈尔斯·利夫森(Miles Lifson)和理查德·利纳雷斯(Richard Linares)在2022年在线门户网站“太空新闻”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近地轨道上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全地放置如此多的卫星,除非达成精确的规定。
目前卫星没有固定的飞行路线。因此,太空竞赛是中国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五年计划包括开发各种卫星作为目标。这也是由于“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稀缺”,根据官方信息,这些资源是“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分配的。但是,如果在地球上也能访问互联网,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呢?刘博士认为这是出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考虑。在太空建立自己的通信系统可以避免互联网接入依赖于其他国家(如竞争对手美国)的政治决定。
此外,地球上仍有约40%的人无法接入互联网,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是建设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好时机。不过,有些人对中国可能很快通过卫星在非洲等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互联网服务持批评态度。
还有一类人对所有卫星持批判态度,那就是天文学家。因为如果太阳光照射到卫星上,天文图像上就会出现干扰条纹。因此,两年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一直在运行自己的卫星监测系统,天文学家可以利用该系统来规划望远镜的观测工作。
(编辑: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