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到广州,再到南京,火爆的演唱会场面、超高的话题讨论度……近期,“磨刀”归来的歌手刀郎,再次收获各年龄段粉丝,“刀郎现象”亦引发网络热议。
中新社报道,2004年,刀郎凭借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遍大江南北。2023年7月,“蛰伏”十年的他带着新专辑《山歌寥哉》归来,其中歌曲《罗刹海市》刷屏。前不久,《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线上演唱会吸引逾5200万人次观看、获得超6亿点赞。国庆假期刀郎广州演唱会,门票几分钟内被抢购一空,超过2.4万名观众现场观演。
据媒体报道,在演唱会购票群体中,“80前”人群占近半数,“80后”“90后”人群占比超30%,“95后”“00后”占比达到20%。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每年还是会期待第一场雪”,有歌迷听的是青春和回忆。也有歌迷听的是新鲜和好奇,“刀郎就像一个邻居,搬个凳子坐你旁边,讲他的经历和他的故事。”“他唱的歌不矫情,每个人身上可能发生的爱情故事,都被他唱出来了。”还有歌迷认为,刀郎的一些作品汲取了民间音乐的元素,以现代方式进行演绎,既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大公报》采访时表示,“刀郎从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化中汲取资源,歌曲主题得以升华,音乐风格更加丰富。过去他唱的是人生的一种感慨、感伤,现在唱的是对世事的观察、讽刺、观望,对人间世态的体味、体察。”
“上观新闻”文章指出,刀郎的作品里,有激情四溢也有深邃隽永,有亲情爱情友情,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总有不同的角度契合着大众的情感需求,“这或许是刀郎的演唱会受到各年龄段人群追捧的重要因素”。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姚明广亦撰文提到,独特的音乐风格、深刻的社会批评、高度的自我认知和表达、与社会共鸣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刀郎现象”,使得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受到认可,更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自古以来,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思想高度”,《湖南日报》刊文指出,刀郎的音乐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歌曲为媒,在传统文化底座之上生发新枝新芽,显得格外鲜活。
文章还称,演唱会上,二胡、笛子、唢呐、古筝与刀郎的歌声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再次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刀郎不仅是一位顶流歌手,也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刀郎的旋律有自己独有的美,他的词有很高的文学水平。”作曲家许镜清如是评价。
诚然,“刀郎现象”能持续多久,并非仅取决于他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市场的变幻莫测、听众喜好的动态变迁等诸多因素都将起到一定作用。一个刀郎,也无法满足不同受众对于流行音乐的庞大需求。
“这需要其他音乐人更好地找到音乐本质,贡献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内容充实、情感真挚、具有时代风向标意义的作品”,“红星新闻”评论指出。
(编辑: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