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从2007年起,探索黑土地保护性利用方式,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出土地保护和农业开发兼容的“梨树模式”。10月15日,十余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吉林省四平市中国黑土地博物馆和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在玉米地里拍照。(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筱圈 摄)

近年来,梨树县黑土地耕作方式发生改变,土地休养生息,农业成效显著。“梨树模式”在中国逐年扩大影响,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为基地看台。

核心示范区主要采用“梨树模式”中的条带旋耕种植模式种植玉米,在秸秆覆盖、秸秆归行后进行条带旋耕作业,利用免耕播种、宽窄行种植的技术达到保护性耕作的目的。看台旁的土壤剖面展示的是玉米根系生长状况,图为土壤剖面的玻璃展房。

在“梨树模式”下,土壤肥力高,土地里发达的根系说明玉米抗倒伏能力强,充分说明了梨树县在玉米品种培育、“梨树模式”探索道路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图为生机勃勃的玉米植株。

从试验起初的225亩研发基地,到梨树适宜耕作地块全覆盖,梨树正在成为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发高地,梨树黑土地论坛享誉世界,梨树正在成为农业精英的智慧硅谷。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在玉米地体验“打卡”。

在2019年建设的中国首个以黑土地保护为主题的中国黑土地博物馆,2023年升级扩建为集科普性、科技性、科学性于一体的中国黑土地博物馆(“梨树模式”展览馆)。图为中国黑土地博物馆里的部分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