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多地进一步优化政策 中国楼市探路新模式

【欧洲时报网】近期,多地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南京、贵州、宁波等城市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多地陆续优化限购限贷政策后,近期地产销售数据有所起色,楼市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出台住房公积金新政

《中国证券报》报道,宁波市住建局发布通知,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个人住房贷款套数认定标准等。2024年7月9日起,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可贷额度由借款人及其共同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日缴存账户余额的15倍调整为20倍,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近日,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实施存量住房“以旧换新”活动住房公积金配套措施的通知》,对于参与存量住房“以旧换新”活动的缴存职工,参照南京市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新购房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上浮20%,个人为60万元,家庭为120万元。

贵州省贵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的《关于阶段性提高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显示,贵阳拟将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80万元。多子女家庭可在此基础上上浮20万元,即100万元。缴存人家庭首次在贵安新区购买自住住房的,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可在上述基础上上浮20%,即非多子女家庭96万元、多子女家庭120万元。持有有效贵阳人才服务绿卡、筑才卡(高层次人才)、省级优才卡、省级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的缴存人,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150万元。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主要体现在提高贷款额度、下调贷款利率以及公积金提取和使用门槛等层面。其中,首付比例下调和商贷政策保持一致,贷款额度则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公积金政策分为常规型和奖励型两种。其中,奖励型在常规型贷款额度基础上继续提升,主要针对绿色建筑、二孩家庭购房等,充分体现公积金便民、利民、惠民导向。

构建地产发展新模式

部分地区出台政策,涉及降低首付比例、实施购房补贴等相关内容。

7月9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政府网站发布德宏州关于优化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通知,包括科学编制住房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停车位指标、强化金融支持政策落地、优化首套住房认定标准、推行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支持团购商品住房、构建地产发展新模式等内容。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方面,调控措施明确,打通东北三省、西部、西北部等重点城市和缅甸外销市场,2024年7月1日-2025年12月31日期间,对州外团购首套新建商品住房且面积均在80平方米以下,并完成商品房网签备案及取得契税完税凭证的购房人,可享受已缴纳契税额80%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微信公众号“襄阳房协”消息,襄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从不低于20%调整为不低于15%,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从不低于30%调整为不低于25%;取消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按照“以需定购”原则,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允许采取“收回-供应”并行方式简化程序,办理规划和供地手续;对于未完成开发投资总额25%以上的出让土地,实施预告登记转让制度。

另外,《北海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优化工作措施》提出,支持扩大购房契税补贴范围至车位(库)。自文件印发之日起至2024年10月31日,在北海市城区购买新建产权车位(库),并完成商品房合同登记备案及契税缴纳的个人,按照相当于所缴纳契税金额的100%给予补贴,由市财政局落实契税补贴资金。支持本地公积金与异地公积金“互认互贷”。自文件印发之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广西区内其他城市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在北海市购买住房的,可享受与北海市缴存人同等贷款权益。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

多个地区出台政策,将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发布消息称,灌南县启动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对县城区内不同区域已完成首次登记住宅小区中未出售房源,进行摸排统计上报,梳理出可置换数量。同时,对有积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尤其是房屋销售困难导致濒临烂尾的楼盘,由政府出面收回部分房屋作为置换房源。

四川省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市主城区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涉及购房补贴、住房“以旧换新”等内容。其中提到,实施住房“以旧换新”行动。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市级和船山区、市直园区国有企业可通过收购居民二手住房用于保障性住房,促成群众购买改善性新建商品住房。回购款可委托国有企业支付给房企,用于居民购买新建商品房住房。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表示,收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有多种方式,包括常规的银行信贷、发放债券,以及利用保租房相关资金的支持,盈利并非第一诉求,实现保障项目长期保本运行是关键。后续,预计会采取搭建公募REITs的方式,为盘活保障房资产蹚出一条新路。

回归理性的中国楼市会走向何方?

中新社报道,告别高增长时代后,回归理性的中国楼市会走向何方?答案聚焦在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上。

2024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供求再平衡中探索新发展模式。其间,房地产政策、市场、企业三个层面出现三大新变化,成为楼市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注脚。

其一,调控政策现两大“前所未见”。

首先,政策力度前所未见。上半年,限购、限售等限制性政策大面积退出,上海楼市限购政策十余年来首次出现实质性松动,目前全国执行限购政策的地方仅剩个位数。各地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持续下调。贝壳研究院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百城中超八成城市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降至15%,百城二套房平均利率自2019年以来首次进入“3时代”(低于4%)。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4年上半年中国有约180个地方出台房地产相关政策超360条。

中原地产研究院作了一个比较:如果将2022年年中时(调控政策最严厉时期)限制性楼市政策的力度视为100分,当下主要城市楼市收紧力度仅为22分。

其次,调控措施前所未见。今年以来出台的诸如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制度、政府收购部分存量商品住房用于保障性住房等,都是前所未见的政策措施,跳出了过去简单“过热时限制、过冷时刺激”的政策逻辑。业内普遍认为,新的“解题思路”有望推动库存消化,解决现阶段关键问题。

其二,房地产市场现积极信号。

6月份,中国主要城市楼市交易量环比回升。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6月份,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量创年内单月新高。当月,中国30个重点城市整体成交1335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7%,与一季度月度均值相比增长52%;其中,上海、广州、深圳环比增幅均在35%以上。

二手房市场交易活跃度高于新房。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6月份,22个重点城市中,六成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回升,其中,上海、广州等领涨,增幅在40%左右;北京、杭州、南京等稳步回升,增幅在10%左右。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举例称,6月上海二手商品房成交超2.6万套,创近一年新高;北京二手住宅网签接近1.5万套。

高能级城市率先企稳,被视为市场见底的一个信号,有评级机构“闻风而动”。近期,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将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由“BBB+”上调至“A-”,并将该公司未偿高级无抵押票据的长期发行评级由“BBB+”上调至“A-”。

其三,新发展模式催生新增长点。

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中国房地产市场在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发展重心向“好不好”转变。存量房屋更新、城中村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近期官方推动的一系列工程不仅提高居住的便利度和舒适度,也引导房地产业从“建更多的房子”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转向。

这一过程中,新增长点也随之出现。国海证券研报认为,与典型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房地产业在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等方面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逐步建立,未来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将从增量扩张向存量运营服务转移,上述活动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存量运营服务正是当下房企转型的重要方向。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典型房企普遍采取“轻重并举”战略,重资产的开发业务聚焦核心城市、以销定投;轻资产业务则布局物业服务、商业运营、代建、长租公寓、产业园区、康养等多元业务。2018年至2023年,典型房企毛利中来自经营业务的占比从8.9%增长到26.5%。

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房企风险缓慢出清,新生力量将乘势崛起,房地产行业也将“辞旧迎新”。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