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濒危物种种群稳步增长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欧洲时报网】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通过实施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

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

自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东北虎达到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达到80只左右,去年新增野生东北虎幼崽20只、野生东北豹幼崽15只。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三江源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约30万只,保护级别已从“濒危”降为“近危”。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林蛙等多个新物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物种海南长臂猿唯一分布地。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由5群32只增长到6群37只,是全球现存10只以下极危物种中,唯一基于自然恢复的成功案例。

5月22日,小朋友与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云小环”互动。当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内举行。(图片来源:中新社)

同时,印发实施《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确定16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区。目前,已在北京、广州正式设立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到2035年,将力争设立10个左右的国家植物园,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系统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培植、放归或回归自然等多种措施,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多头。朱鹮分布区从3个省扩展至8个省,种群数量超过9000只。中华穿山甲分布点位不断增加。全国麋鹿分布点从引入时的2个发展至93个,麋鹿种群数量已达上万头,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野外种群恢复的成功典范。华盖木由最初发现时的6株增长到1.5万株,巧家五针松由最初发现时的34株增长到3000多株,百山祖冷杉从最初发现时的3株成功野外回植4000多株。

下一步,中国将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巩固提升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有序推动创建新的国家公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国家公园法治进程,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外交部:中国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发言人能否简要介绍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治理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汪文斌表示,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维系地球健康、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作为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方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实施重大举措、提升监管能力、推进全民行动等方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今天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较2023版新增6423个物种和267个种下单元。

中国秉持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态度,致力于与各国携手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局面。中方2021年主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等相关活动,推动各方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2019年以来,中国连续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资国,也是全球环境基金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捐资国。中国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作为和担当,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历程的中国烙印

中新社报道,中国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持续完善治理体系,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保护之路,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历程中打下中国烙印。

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22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举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活动中指出,作为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及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以上,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推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红树林面积增长至43.8万亩,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在加强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引领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黄润秋说,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始终以最高的政治意愿和最强有力的务实行动推动COP15进程,发布《昆明宣言》等高级别政治成果文件,达成“昆蒙框架”等一揽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决定,为2030年前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锚定方向,标志着中国首次作为主席国领导和推动联合国环境领域重大议题谈判取得成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历程上打下中国烙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繁复网络,但三重全球危机,包括气候变化危机、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以及污染和废物的危机正在破坏我们的生命网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在视频致辞中指出,“昆蒙框架”是我们修复生命网络、维护所有地球生物的全球计划,感谢中方在达成这一框架的关键谈判磋商中展现的领导力。

英格·安德森呼吁:“昆蒙框架”的实施只有七年时间,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并且必须持续行动,直到我们的生命网络得到保障。

大会上宣读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生物多样性国际日的致辞。古特雷斯在致辞中指出,世界上复杂的生物多样性网络维持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然而,这一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土崩瓦解,而人类难辞其咎。“昆蒙框架”提供了一条路径,可在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创造就业、增强韧性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

古特雷斯呼吁,各国政府必须发挥领导作用,各界人士必须携手努力,重视、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并使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

黄润秋表示,将继续发挥COP15主席国领导力和影响力,发挥好“昆蒙框架”实施倡议作用,鼓励各方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切实推动“昆蒙框架”及COP15大会决定在全球范围全面有效落实。

浙江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开馆 法国驻华大使出席

正值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开馆仪式22日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举行。

该博物馆于2019年正式动工,2022年5月试运行并于当日正式开馆,是浙江省首个法国开发署贷款项目——仙居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利用示范工程项目中环境教育方面的重点子项目。

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展厅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馆藏标本600余件,涵盖了动物标本、矿石标本、植物标本等多个门类。

走进该博物馆,序言区、地质景观展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展区、动物多样性展区、植物多样性展区、微生物多样性展区(以大型真菌蕈菌为代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区等区域有序分布,详细介绍了神仙居地质公园火山岩地貌景观和完整的演化序列,并以标本、模型等方式呈现仙居典型动植物种类。

开馆仪式现场举行了法国孚日大区自然公园樱桃之乡生态博物馆对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的赠牌仪式。随后,中外来宾参观了博物馆,并观摩了馆内开展的生态盆景制作和火山喷发实验2场主题公益研学活动。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而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正是中法生态文明交流的成果之一。

“生物多样性涉及到我们每个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不管是政府还是地方,所以我们也很高兴看到法国孚日大区自然公园和仙居之间优秀合作成果的揭幕。”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说,除了仙居,法国开发署在福建福鼎、云南腾冲等地也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项目。

白玉堂表示,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法国和中国有共同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大家都希望为此作出努力,同时这也是为全地球作出贡献。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