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首次应用“智能驾驶”系统

【欧洲时报网】5月7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海王星01星、智星一号C星、宽幅光学卫星和高分视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标志着长征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

“长征家族”再添新火箭

中新社报道,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是面向未来商业发射市场打造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液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全箭总长约43米,全箭起飞重量约21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4吨。

5月7日11时2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图片来源:中新社)

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采用无尾翼单芯级两级最简构型:一子级直径为3.35米,配置两台120吨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二子级直径为2.9米,配置一台推力18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可适配3.35米、3.8米直径整流罩,满足不同任务需求,实现可靠、经济、好用。

此次发射的海王星01星是海王星座的试验卫星,由上海航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抓总研制。该项目由1颗试验卫星及12颗业务星组成,致力于建设并运营低轨实时成像观测卫星星座,在全球提供基于卫星的实时成像服务。

海王星01星运行于507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总重239千克。卫星主载荷是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可在测绘、国土、减灾、海洋、林草、交通、水利等领域提供定量化的SAR卫星数据。

首次应用“智能驾驶”系统

新华社报道,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在中国运载火箭领域首次创新采用AAC(自适应增广控制)技术,实现对运载火箭姿态的精准控制,推动火箭控制系统不断迈向自主化、智能化。

“可以把火箭的自适应增广控制技术简单理解为智能驾驶,通过判断道路状态、乘客的舒适体验等因素自动调整方向盘和油门,实现速度和方向的自动控制,确保安全稳定行驶,同时兼顾乘客的乘车体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火箭专家胡存明说。

以前,“乘客”的重量、体型变化会导致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动态特性、飞行动力学特性等发生改变,研制团队需要通过调整控制参数来适应任务的变化,并通过大量地面试验来验证控制策略的准确性。现在,AAC技术可根据载荷变化来动态调整控制参数,优化火箭的动态性能,并以自身极强的系统稳定性来应“万变”,为长征六号丙提供强大的载荷适应性,让它不管是“拼车”模式,还是“专车”模式,都能做到快速“发车”。

长六丙如何增添商业新潮?

当前,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中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含拼车和搭载),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给商业航天迅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面对中国商业发射市场的旺盛需求,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积极探索商业发展模式,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增添新潮与活力。2023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机会首次公开竞拍,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次亮相”,成为此次竞拍的“主角”。此次任务发射的4颗卫星,正是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通过商业化竞拍实施的一次“拼车”发射任务。

进军商业发射市场后,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如何打造自身优势?

八院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李军表示,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不仅要积极顺应市场环境,将传统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还要探索低成本、商业化研制模式,在火箭性价比上下足功夫。

在传统优势转化方面,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继承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靠、稳定的“基因”。据了解,通过继承火箭“国家队”的成熟技术,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产品化率高达95%。

在低成本研制方面,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突破传统运载火箭研制模式,将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以往研制一款新火箭,需要经历多项大型地面试验“大考”。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研制团队采用“数字火箭”理念,通过数值仿真技术、部段级试验代替多项传统大型地面试验。将多项地面试验“大考”转为部段级“小试”,火箭研制时间得以缩短一年以上,且大大降低研制成本。

为提升火箭发射性价比,研制团队大量采用轻质化材料,为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瘦身减重”,释放运载能力近600公斤。

据悉,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次采用2.9米直径大温差夹层共底贮箱,即零下183摄氏度氧化剂贮箱和常温燃料剂贮箱共用一个底,两箱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专家指出,共底贮箱通过减少两个贮箱之间的多余空间,在携带尽可能多的燃料的情况下,减轻火箭“自重”,进一步提高火箭结构效率,提升火箭运载能力,这也是未来新型火箭的应用趋势。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