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局“社恐”,二次元“社牛”?中国新闻社旗下中国新闻周刊最新一期刊发《“社恐”与“社牛”:社会变迁中的怕与爱》,关注中国年轻人社交新现象及背后动因。
中新社报道,“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从一个心理疾病名词,泛化成为网络上年轻人对自己逃避社交的一种状态的调侃。与“社恐”相反的互联网新词是“社牛”,指人在社交上的热情与活跃,一些现实中的“社恐”在网上尽情释放着“社牛”的一面。
如今,豆瓣“我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小组有4万多个成员,另一个关于社交恐惧的小组“社恐抱团取暖”有6万多成员。这些数字,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自认为“社恐”的群体数量相当庞大。
对酒局“社恐”的职场人张泽泽(化名)认为“把酒换成奶茶”的细节是个隐喻:年轻人可以选择在饭局上喝自己喜爱的饮料,但是在更大的话语体系上又必须屈服上一辈留下来的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王水雄用“文化堕距”这个社会学上的概念,来概括年轻人中的“社恐”现象,尤其是他们在职场中对传统“酒局文化”的反叛与恐惧。“文化堕距”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速度在前,文化习惯和社会传统跟不上,造成二者相割裂的现象。
“‘酒局文化’这个现象有特定的道理,因为有时候在社会里需要有这样一套‘仪式’,来凸显某些人的地位比较高。”王水雄说。当下一代人发现自己的工作机会、工资评定等依然掌握在上一代人的手中,他们不得不违心地去适应那一套和网络社会发生了“堕距”了的文化仪式。正是这种不情愿却又必须服从的心理,让这批中青年人无所适从。
在这一点上,“80后”“90后”更羡慕“95后”身上的那种在“社恐”和“社牛”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张泽泽就在内心羡慕那些“95后”同事身上对职业的洒脱劲儿:他们对酒局文化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然拒绝,毫无自己这一代人的犹豫彷徨。
年纪更小的人通过电子游戏、剧本杀、二次元活动等,自由自在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不用理会上一代的要求与规则。
“社恐”这个标签的流行,是年轻人在变动的社会里对惯性权力机制的反叛;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这种自我标榜逃避一些旧规则,又在建立某些新规则。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郑丹丹认为,互联网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传统的人际关系、亲属关系都有很大的削弱,尤其是对传统“宗族”社会以及相关仪式感的削弱,这都给“社恐”的流行留下了不小生存空间。
她觉得,如今,人们能够大声说出自己是“社恐”是件好事,给自己贴上泛化了的“社恐”标签,反而是社会进步给个人带来的一种解脱和自由。“有很多人不是不社交,他是用另外的方式社交,这个人在现实社会看起来很腼腆,但在他的社群里,他是活跃着的。”
(编辑: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