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展演季》自2021年10月23日晚开播起,一直在用全新的光影视界,陪伴观众走近国宝、走入国宝。
《国家宝藏•展演季》的海报。(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据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报道,开播以来,“少年⼗⼋岁”、“乾隆乾隆”、“星汉灿烂”、“惟石能言”、“止戈为武”、“一梦大唐”等主题多样但精彩纷呈的节目博得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引发热烈讨论。来⾃各个领域的艺术爱好者⽤奇妙的创意设计、精湛的艺术⽔准和鲜活的时代表达,呈现了⼀个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艺展品”,让国宝因为文艺更加鲜活灵动。
《国家宝藏·展演季》大幕拉开,展演让国宝熠熠生辉
经过三年的筹划,《国家宝藏》文物特展将于2022年初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展。这场展览将把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国家宝藏进行一次全新的时空架构和场景呈现,通过打造“文博界的大聚会”,集中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气象。曾在《国家宝藏》三季节目中亮相的多件国宝,也将在这场展览中与大家见面。而《国家宝藏·展演季》正是因此诞生的配套创演节目。
自2017年《国家宝藏》开播以来,节目让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被观众所熟知。此次《国家宝藏·展演季》全新升级用文艺作品展演国宝,并创新使用了“AI+VR裸眼3D”的拍摄技术,让展演突破传统舞台空间,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立体化视觉体验。
除了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张国立以外,包括北京大学教授齐东方、文艺表演艺术家王刚、国家天文台古天文专家黎耕在内的文化界人士作为讲解员亮相节目。中国歌手周深、吕思清、谭维维、阿兰、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等演艺界人士和北京舞蹈学院、北京演艺集团等作为国宝创演者登台,用精彩的表演立体展现国宝的前世今生。从10月23日首期节目“少年十八岁”开播起,每期三组表演,或是“国家队下凡”,或是“民间团体排面”。他们依据主题选择文物,用文艺的方式打开国宝世界,《只此青绿》、《天·眼》等多个展演节目也成为网络热议内容。
科技助力多维度多形式展演国宝因展演季勃发新升级
作为一档以打造"文艺展品"之名的国宝展演节目,《国家宝藏·展演季》用文艺结合科技、并融合多媒体资源,用全新的文艺体验展现国宝。相比传统的科普形式,《国家宝藏·展演季》在遵循知识严谨性之余,更强调故事性、感染力和细节感,彰显出浓烈的人文底蕴和艺术魅力。
在首期节目"少年十八岁"中,舞者精心演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入画》,用写意的舞蹈重新演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舞台上,当饰演王希孟的舞者最后挥手消散印章,"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家宝藏•展演季》在遵循知识严谨性之余,更强调故事性、感染力和细节感。
但《国家宝藏·展演季》的展演并不止于写意,国宝本身的文化传承及历史意义,也被浓缩进展演内容中,用歌舞、童谣、音乐剧、京剧等诸多不同的形式包装出来,让国宝的意义有着更具象的展现。
在以“乾隆乾隆”为主题的创演中,一首新编撰的童谣《大瓷母不可能》就将把各种釉彩⼤瓶身上17种釉彩的⾊彩、图案、⼯艺和年代转化成为歌词,将中国古代瓷器史传递给观众。
“星汉灿烂”中,中国歌手谭维维基于金嵌珍珠天球仪所演绎的歌曲《一念星空》,用悠扬的旋律配合现场斗转星移的华丽舞美,展现古代中国人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
“惟石能言”中的《盐场号子》,请来了老盐工程金声和盐场号子非遗传承人罗立章演绎,“嘿咗嘿咗”的号子声中,国宝制盐画像砖呈现的劳动景象精彩在线。
同期的创演舞台《踏歌行》,则请来了乐团重现彩绘散乐浮雕中的奏乐景象,中国大鼓、拍板、四弦曲颈琵琶、古筝、古箜篌、笙、横笛、筚篥等乐器的音律以一曲民乐合奏再现了乱世乐伎踏歌而行的愿望。
在表现形式上,《国家宝藏·展演季》也做到了包罗万象、不拘一格,在传统的京剧、民族舞等精彩形式之外,还特别收纳了先锋电子音乐等国际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真正做到了贯穿古今、横跨东西。在“星汉灿烂”中,来自中国的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在未来感十足的电子音乐风格中,融入“天眼”FAST收集到的脉冲星的声音进行编曲,重新解读青铜纵目面具。这支没有歌词的作品,借由青铜纵目面具的“一眼万年”,串联起了一部恢弘的“人类发展简史”。而在“一梦大唐”中,北京京剧院梅派青衣男旦胡文阁,则在《大唐贵妃》选段中融入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历史渊源,用传承百年的国粹经典为大家重现杨贵妃魂断马嵬坡的场景。
在表现形式上,《国家宝藏•展演季》也做到了包罗万象、不拘一格。
包罗万象不拘一格《国家宝藏·展演季》让历史活起来
比起《国家宝藏》以博物馆为划分的讲述模式,《国家宝藏·展演季》堪称对国宝的“二度创作”,用文艺的方式走近国宝,用国宝的传承感染大众。在节目内容上狠下功夫的同时也加入了大量科技元素。在展演段落中,《国家宝藏·展演季》创新使用了“AI+VR裸眼3D”的拍摄技术,为观众带来既传统又前卫的全新视觉感受外,在联动展览的文艺导入环节,节目也特地将国宝创演者为国宝定制的文艺节目通过虚拟技术导入国宝盒子,使文艺节目成为实物展的一个视觉意象及展品之一。多期节目以来,观众随着节目入画、入器,更入魂、入神,大家看到的不光是被拂去尘埃后重放光彩的文物,还有文物背后灿烂的文明史、厚重的思想史、奔腾的发展史。
为践行“让国宝活起来”的初心,《国家宝藏·展演季》在放飞艺术想象力的同时,将创作深深扎根历史,向考古成果取经、向历史情怀致敬的创作态度,也深埋在了所有的国宝创演者及节目主创的心中。
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创演者花了八个月四处拜访学习,并不断从画卷题跋上那句“数以画献,未甚工”中揣摩王希孟的呕心沥血;演奏《踏歌行》的乐团演奏家们按照文物上一模一样的器乐配置和人物装扮,只为让观众听到石头里的声音……每一个展演的背后,是大量的史料查阅、实地考证、专家取经,以及按图索骥的细节打磨。而在呈现上,《国家宝藏·展演季》也借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全方位调动观众的视听感受,将文物信息和传统瑰宝通过创演者的展演转码成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也让国宝的价值真正走入观众心中。
据悉,接下来《国家宝藏·展演季》将会有更多精彩节目亮相,包含文字、运动会、童话等在内的多个主题的全新展演内容登陆《国家宝藏·展演季》。与此同时,备受期待的文物特展也将在2022年初在故宫正式揭幕,在见证了《国家宝藏·展演季》左手文艺、右手科技的融合创新后,文物特展的表现也值得期待。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国家宝藏·展演季》更多精彩内容:
https://tv.cctv.com/2021/10/19/VIDAzCfwcK0oNB9K6BOrUYdE211019.shtml
(编辑: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