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美磋商机制的建立最为关键
【欧洲时报记者李博洋马德里报道】在中美经贸关系经历多年紧张博弈后,双方于5月12日在日内瓦发表了阶段性关税削减的共识,为持续的贸易摩擦按下“暂停键”。根据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的西班牙IE大学专家观点,此次临时减税措施为双边贸易注入新活力,不仅缓解了企业运营压力,也为稳定全球供应链与市场预期提供了空间。尽管协议仍具临时性与局部性,但其象征意义和建立磋商机制的安排,被视为中美走向更具建设性对话的关键起点。
有利于改善全球经济的合作氛围
根据西班牙IE大学经济学教授盖尔·阿拉德(Gayle Allard)的观点,中美两国实施的临时性削减关税税率,从经济层面来看,为进出口相关行业带来了短期的缓冲空间,有助于缓解企业运营成本压力,并为双边贸易的回暖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拉德进一步指出,此轮关税调整亦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尤其对美国而言,降低关键消费品与工业投入品的成本,将在短期内直接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与此同时,此举还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提供了契机,有望增强投资者信心,改善全球经济的合作氛围。尽管当前协议为临时性安排,但她认为,这一进展为未来构建更具制度性和结构性的贸易协定奠定了初步基础,具有积极的长远意义。
贸易摩擦局势现缓和迹象
据西班牙IE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费利克斯·瓦尔迪维索(Felix Valdivieso)分析,中美双方就阶段性削减关税达成一致,美国将关税从145%下调至30%,中国则将相应税率由125%降至10%,期限为90天。瓦尔迪维索认为,这一举措不仅在操作层面释放出缓和信号,也具象征意义,表明中美双方均有意控制分歧、重启合作。
他进一步指出,协议的关键进展在于设立了一个常设性的磋商与监督机制,意在制度化经济对话流程,以降低未来冲突升级的风险。瓦尔迪维索强调,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均对会谈氛围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真诚且富有建设性”,这一说法明显有别于此前对抗性言辞主导的双边互动。
尽管如此,瓦尔迪维索提醒,这次会谈的成果依然是临时性与局部性的。美方仍维持对钢铁、铝材和汽车等关键产品25%的关税,同时保留对包括医药在内其他行业进一步加征关税的可能。他同时指出,长期困扰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即中国对美出口额为美对华出口额的三倍——在本轮谈判中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瓦尔迪维索认为,此次达成的初步共识为稳定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并为未来推动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结构性协议奠定了基础。他强调,持续且理性的对话将是推动中美经贸关系走向长期稳定的关键。
西班牙国会议员哈维尔·桑切斯:中国这场博弈堪称经典,欧盟应当借鉴
【欧洲时报记者林碧燕马德里报道】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西班牙国会议员(“我们能”党)哈维尔·桑切斯(Javier Sánchez)在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场重要的胜利,中国这一场堪称经典的博弈课,欧盟应当借鉴。
桑切斯表示,中国立场的坚定显示了美国计划的荒唐,也迫使特朗普总统有所退让。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了支撑唐纳德·特朗普的权力阵营内部的种种紧张局势,大型科技企业公开反对加征关税。看起来,美国经济阶层中很大一部分已经意识到,他们不能继续以对抗中国的方式开展业务,而试图孤立中国实际上就是在孤立自己,从而导致利润率的下滑。
他指出,美国资本家的这些担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特朗普的政策转向。但如果没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立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众所周知,他决定不接受美国的讹诈,坚持到底。
他表示,中国这一场堪称经典的博弈课,欧盟应当借鉴,因为欧盟同样面对关税冲击的威胁却举步维艰。应对特朗普政府勒索的唯一办法,是展现出坚定的立场、政治决心以及面向世界的开放姿态。
从基本面看中美经贸谈判:美国供应链危机是其要害
【欧洲时报实习生黄骞仪编译】随着中美在经历数月的贸易紧张之后于5月12日成功会谈,当前局势中迎来重要转折点。欧洲媒体解读这场会谈的背景时指出,面对节节攀升的关税压力与供应链不稳定,美国零售业与航运业首当其冲,引发政策层的让步与调整。与此同时,中国则凭借坚韧的谈判姿态与战略耐力,在此次博弈中取得实质性成果。此次协议不仅折射出两国经济利益的复杂交织,也预示着未来谈判走向的多重变量与不确定性。
据西班牙《经济学家报》报道,随着中美贸易争端的加剧,美国经济正逐渐感受到压力,尤其是在零售领域。报道指出,零售巨头如沃尔玛(Walmart)、塔吉特(Target)等已警告特朗普政府,如果关税问题持续下去,美国市场可能会面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严峻局面。此类经济担忧推动了美国政府的决策。
关税问题导致美国供应链危机
美国在这场贸易争端中的让步,与零售商和经济学家们的警告密切相关。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的首席经济学家托尔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ok)警告称,如果关税问题没有解决,美国将可能面临类似新冠疫情期间的货架空缺现象。他指出,随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减少,物流和运输行业也可能遭遇重大冲击,造成美国市场供应短缺。根据意大利银行(UniCredit Research)最新数据,4月和5月初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流量显著下降,许多商家已开始提前采购商品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关税增加。
此外,海运行业也对美国市场发出了警告。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之一马士基(Maersk)的首席执行官文森特·克勒克(Vincent Clerc)表示:“如果美国不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我们可能会看到大规模的商品短缺,尤其是在夏季来临之前。”他强调,某些基础商品的短缺可能会对美国经济造成长期影响,特别是在零售和消费者需求方面。
关税削减显现中国战略胜利
在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的背景下,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次协议不仅在短期内缓解了两国经济的压力,还体现了中国在贸易争端中的战略优势。
荷兰国际集团(ING)的分析师团队指出:“这次协议对双方经济都带来了好处,但从关税削减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这是中国的一次胜利。”他们强调,中国此前已要求在谈判中削减关税,而这次削减显然是满足了中国的要求。同时,中国在持续的贸易对抗中展现了强硬的立场,显示出能够承受更长时间的贸易战。
资本经济(Capital Economics)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表示:“此次谈判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在其激进立场上的又一次让步,尤其是在没能要求中国在更多问题上作出让步的情况下。”他指出,这种让步对美国经济来说可能意味着短期的经济缓解,但长期来看仍需进一步关注谈判的实际进展。
与此同时,丹麦银行(Danske Bank)的分析师也认为,中国在此次协议中取得了部分胜利。“首先,关税的显著下降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商可以继续以更低的关税费率向美国市场供应商品,这对于中国的出口商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节庆购物季来临之际。”他们指出,由于美国在此次处理中美经济关系时表现出更多尊重,而非以前的威胁,所以谈判会更加顺利。
虽然此次协议为期90天,但这一协议为两国提供了短期的经济缓解,也为接下来的谈判创造了条件。然而,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这并不意味着中美贸易争端的结束,未来的谈判和协议仍可能充满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由于中美贸易关系的持续变动,全球经济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欧洲视角:中美日内瓦谈判不是终点,欧盟要警惕内部市场危机
【欧洲时报实习生黄骞仪编译】在当前国际经济局势紧张,全球市场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美国与中国达成的最新贸易协议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西班牙储蓄银行基金会(Funcas:Fundación de las Cajas de Ahorros)表示,尽管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协议带来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同时也将对欧洲和西班牙的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专家指出,欧洲应密切关注全球贸易结构的变化,并把握内部市场改革的机会。
据欧洲通讯社报道,西班牙储蓄银行基金会经济形势与国际经济研究主任雷蒙德·托雷斯(Raymond Torres)日前指出,中美之间达成的最新贸易协议意味着“持久性贸易战”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此前如果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美国将面临通胀压力和经济放缓,从而引发美联储加息,进而波及欧洲和西班牙的出口、投资以及整体商业环境。此次协议的达成,避免了这种高风险情境的发生。
不过,短期缓解并不代表长期稳定。托雷斯强调,该协议所开启的是一个较长的谈判过程。他表示,现行的某些政策措施,例如美国对外出口产品所加征的10%关税,很可能继续保留。与此同时,谈判过程中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欧洲和西班牙需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在分析协议带来的具体影响时,托雷斯提到,近期在欧洲市场,尤其是西班牙,消费品进口出现增长趋势。他指出,一些中国的国际电商平台正在加大在欧洲的市场投入和广告宣传,以替代受阻的美国出口市场。此变化虽然促进了消费选择多样性,但也需要政策层面保持警觉,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与有序。
在更广泛的全球经济层面,托雷斯认为,美国当前正试图将对华政策焦点放在财政手段上,促使中国刺激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他指出,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增长模式非常依赖外需,而内需不足的问题在当前局势下日益凸显。
托雷斯指出,当前欧盟单一市场的活力正在减弱,部分原因是经济增长乏力,部分则因商品与服务仍面临制度性壁垒。因此,比如西班牙应抓住契机,在旅游与非旅游服务领域发挥自身竞争优势,同时密切关注财政政策的走向,以在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中把握发展机遇。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