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记者组】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转折期和上升期,曾涛、韩克华、姚广先后出任中国驻法国大使,为中法关系的稳步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迎接蓬皮杜总统访华
曾涛生于1914年,师范出身,早年投身革命,长期在新四军工作,1952年从上海市奉调外交部,曾负责中国与古巴建交事务,与卡斯特罗谈笑风生;曾担任首任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驻南斯拉夫大使,与铁托一起打猎野餐。曾涛1973年6月受命担任中国驻法大使赴巴黎履新前,中国领导人周恩来总理亲自找他谈话,作出一些工作上的指示,也聊了一些自己当年在法国的往事,并交代曾涛回国时要直接向他汇报情况。
曾涛在新四军、上海市和外交部工作期间,陈毅都是他的老首长,但陈毅外长因病于1972年1月6日去世,这令曾涛非常悲痛。同年,姬鹏飞接任中国外长。
遵照周总理指示,曾涛面见姬鹏飞外长请示后,于6月2日抵达巴黎,6日即向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递交国书。据曾涛记述,由于姬外长10日就要访法,商谈蓬皮杜总统访华事宜。经过沟通,法方在递交国书的时间上给予了特别照顾。
在谈话环节,蓬皮杜总统表示,访华期间能同毛主席和周总理交谈一定是很有意义的。他说,戴高乐将军已约定好要到中国访问,可惜他太早地逝世了。
蓬皮杜追随戴高乐将军多年,是戴高乐的智囊之一,曾五次担任戴高乐总统的内阁总理。戴高乐总统1969年因地区改革和参议院改革在公投中被否决而辞职。同年6月,蓬皮杜赢得大选成为法国第五共和第二位总统。曾涛大使对他的评价是,非常稳重,谈话时句斟字酌,人较坦率。
为筹备蓬皮杜总统访华,曾涛大使回国,途经上海,向当地领导介绍法国的情况,再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作当面汇报。谈话过程是双向互动的,曾涛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周总理不时表示出惊讶、感慨和叹息。曾涛大使感到,周总理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感到焦虑,对当时干扰经济发展的政治、社会氛围感到担心。
法国总统蓬皮杜当时身患癌症,但仍坚持国务活动,病情不外传,知情者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曾涛大使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周恩来总理,希望接待部门按法方要求特殊处理,不能太累,各次活动大约要走多少步都要说明清楚。接待单位如实照办。经过双方反复商量,最终敲定,蓬皮杜总统带病访问中国。作为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总统正式访华,他是第一位。
1973年9月12日,蓬皮杜总统抵达北京,当晚,周恩来总理举行欢迎宴会,气氛热烈。12日,毛泽东主席和蓬皮杜谈了一次。周恩来总理和他谈了两次。多数场合都是周总理作陪,其实当时周总理也是重病在身。14日,蓬皮杜总统举行记者会,高度评价中法关系。当晚,蓬皮杜总统举行答谢宴会,然后在周总理一行陪同下乘专列去大同参观,之后去了杭州、上海,17日回法。周总理冒雨相送,此时他和蓬皮杜都是沉疴在身。
蓬皮杜访华取得成功。1974年1月初,爱丽舍宫举行驻法使节团拜会,蓬皮杜总统和曾涛大使谈话时表示,访华给他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同年4月2日,蓬皮杜总统逝世的消息震惊了法国和全世界。中方除了国家层面的悼念、慰问之外,周恩来还代表毛泽东和以他个人名义致电蓬皮杜夫人,表示哀悼和慰问。曾涛受中国政府指派,作为国家特使参加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追悼仪式。
曾涛大使在其著作《外交生涯十七年》(江苏人民出版社)中这样评价蓬皮杜总统,他的坚强意志和勤恳工作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蓬皮杜总统的安葬和悼念仪式的简朴做法和戴高乐将军一样受人尊重,他不愧是戴高乐将军事业的忠实继承者。
与德斯坦总统、希拉克总理交往
1974年5月19日,德斯坦在希拉克的支持下击败密特朗当选法国第五共和第三位总统。希拉克出任总理(后因与德斯坦关系紧张于1976年辞职,雷蒙·巴尔继任)。
同年秋,希拉克请曾涛大使到总理府共进晚餐,满座皆是法国企业界人士。希拉克总理在致辞中开宗明义,就是要推动法中之间的经贸往来。他表示,西德和中国建交很迟,但德中贸易一直比法中贸易数额大,希望大使先生想想办法。
曾涛大使稍作沉吟,起身致答谢辞,其中一句话大意是,如果只记住中法建交比较早,那还是不够的,最好还要想象一下:20年后、30年后、40年后的中国将发展成什么样子。
曾涛大使也表示,法国要在贸易中追赶西德,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关键。
曾涛大使具有前瞻性的话语给希拉克这位具有战略眼光的未来总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久,曾涛大使受德斯坦总统邀请赴宴。希拉克总理作陪。德斯坦欢迎曾大使多到法国各地去考察,若有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找他。德斯坦要求希拉克通知地方接待好大使。
德斯坦在蓬皮杜任总统时担任经济与财政部长,与曾大使多有接触,本想趁法国在北京举办工业博览会期间访华,但由于竞选事情搁置了。
据曾涛记述,希拉克后来在访华期间,几任中国驻法大使宴请他时,他还谈起那次曾涛大使对法国企业界人士的讲话。希拉克说曾涛大使给法国企业界上了一堂课。今天看来,此言不虚,更何况中国也用自己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给法国上了一课。
曾涛大使考察的法国地方包括希拉克的家乡,应邀到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做客。希拉克亲自开车带他到镇子上转转,想看哪家商铺直接叫停。希拉克说,不管这家人是否支持希拉克,都可以考察。曾涛大使随机挑选了几家,果如希拉克所言,不管左派、右派,对中国的态度都比较友好。
10月1日晚,曾涛大使在使馆举行国庆25周年招待会。照例爱丽舍宫会送个花篮表示祝贺,但这次不同,下午3点,法国外交部礼宾司突然通知中使馆,德斯坦总统要亲自来。使馆赶紧准备。德斯坦到来后,曾大使请他进小会客室休息、喝茶。这时,服务员不小心摔碎一只盘子,把警卫吓了一跳。曾大使马上圆场说,按我们中国人说法,岁岁(碎碎)平安。德斯坦笑道,那就再碎一个吧。
正式谈话环节,德斯坦说,这是他当总统以来首次出席一个使馆的招待会。他表示,很高兴邓小平副总理能访法,时间最好在1975年5月。
德斯坦询问了20年代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情况。曾大使做了简单介绍。
在此之前,法方向曾涛大使表示,邀请周恩来总理或邓小平副总理访法,法国驻华大使马纳克也向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不久升任部长)乔冠华提出同样邀请,中方从国际战略出发,接受邀请,但考虑到周总理抱病在身,决定由邓小平出马。
迎接邓小平副总理访法
其实,在正式访法之前的1974年4月上旬,邓小平率代表团赴纽约出席联大会议,途经巴黎休息了几天。这是自1926年邓小平离开法国后,第一次故地重游,也是他在文革后期复出后的第一次出国,心情很好。
邓小平想吃法国羊角面包,曾大使立刻派人去买。曾大使陪邓小平去意大利广场,看了当年周恩来住过的旅馆。邓小平说这是当时地下党长期租的房间,每次周恩来到巴黎都住这里。曾大使和使馆主要骨干陪邓小平和代表团成员吃饭,厨师安金生烧了扬州干丝和其他的扬州名菜,邓小平非常爱吃,干丝就吃了两小碗。
邓小平此次在巴黎只是休息、参观,但曾涛大使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与法国外交部做了沟通,因而在机场接送时,都有法国外交部礼宾司人员在场。时任法国总理梅斯梅尔(Pierre Messmer)还主动约见邓小平。邓小平礼节性地拜会了梅斯梅尔。
邓小平在纽约参加会议后回到巴黎,感到有些疲劳,于是接受曾涛大使的建议,在巴黎再休息几天,主要在使馆内休息,有时到公园里散散步。曾涛大使陪他看了一个葡萄酒厂,还看了两个古堡。
在这个过程中,曾涛大使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感情得到加深,并在乔冠华的支持下,解决了使馆扩大馆舍的问题。
1975年5月12日,邓小平副总理正式访问法国,法方给予超规格接待,盛况空前。邓小平表示,与德斯坦、希拉克等政要的会谈“有益且富有成果”。14日中午,邓小平一行参观巴黎郊区农场后,在使馆宴请德斯坦和家人,曾大使夫妇陪同,席间谈得亲切又轻松,完全是朋友式的。
法国和欧洲媒体对邓小平访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与蓬皮杜总统访华同等重要,是中法关系中的重大事件。
1977年,曾涛大使任满荣归,调任新华社副社长,同年升任社长。邓小平在北京视察时还曾临时改道造访新华社,看望曾涛。
曾涛于1997年2月因病去世。
迎接华国锋总理访法
韩克华生于1919年,早年领导地方武装抗日除顽,后随军南下,建国后在湖北工作,1964在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任上奉调外交部,曾任驻匈牙利、几内亚、意大利大使,1977年8月出任驻法国大使,9月1日向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递交国书。韩大使的夫人郭力文也是一位老革命,同时出任中国驻法使馆参赞。
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重大变革,“拨乱反正”和建设“四个现代化”成为主旋律,中法关系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78年,中法签署科技合作协定,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政府签署科技协定的西方国家。
同年10月,韩克华大使与时任巴黎市长希拉克商定,在巴黎十三区周恩来(已于1976年1月8日逝世)当年住过的小旅店所在街道上设立纪念牌。纪念牌上的周恩来头像由法国雕塑家保罗·贝尔蒙多(Paul Belmondo)设计制作,只写名字和生卒年,不写头衔,中文由邓小平书写。
1979年10月,时任中国总理华国锋应法国总统德斯坦邀请,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除了与德斯坦总统、雷蒙·巴尔(Raymond Barre)总理等法国政要会谈外,华国锋也在法国代表和韩大使陪同下参观了巴黎拉德芳斯高层建筑群、巴黎圣母院等著名景点,在使馆吃午餐。中法之间签署了一些经济、文化合作以及互相增开领事馆的协议。受益于这些协议的法国雇主协会兴奋地表示,法国农副产品的对华出口将翻番。
这是中国总理首次访问法国,法新社等媒体对此高度关注,重点观察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对中法关系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
华国锋向德斯坦发出了访华邀请,德斯坦欣然接受,并于次年成行。
韩克华大使于1980年1月任满荣归,改任外交部副部长,1981年调任国家旅游局局长兼党组书记,为发展中国的旅游事业,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地考察,足迹遍及名山大川,
韩克华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韩克华于2003年3月因病去世。
经历法国朝野政治对手分别访华
姚广生于1921年,早年参加抗日游击队,长期从事地方党政工作,1955年在湖北省政府外事处处长任上奉调外交部,历任副司长、司长,先后出任驻波兰、加拿大、墨西哥、埃及大使,1980年出任驻法国兼驻吉布提大使,5月28日向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递交国书,
1980年10月,德斯坦总统开启他酝酿已久的中国之旅。他是继蓬皮杜总统之后第二位访问中国的法国国家元首。德斯坦在北京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就国际重大问题和发展双边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中法双方商定两国外交部官员进行定期磋商。德斯坦一行访问上海时,受到上海市代市长汪道涵的热情迎接。此行最令人称道的花絮是他到访复旦大学并发表了引用中国典籍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演讲,在青年学子中为法国赢得不少印象分。在场聆听的学子不少后来成长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坚力量。
法国总统访华,对于姚广大使来说肯定是大事,是工作重点,但同时还有一件事也不小,那就是与德斯坦之间选战正酣的密特朗也要代表在野的社会党访华。1981年2月,密特朗在北京见到了邓小平,也开启了社会党与中共两党间的交往关系。
1981年5月,密特朗在大选中击败寻求连任的德斯坦,成为法国第五共和第四位总统。媒体调侃道,密氏每次访问中国都能给他带来好运气。密特朗上台后,总体上继续了前任对中国友好的态度。姚广大使在两年多任期中经历了两任法国总统。
姚广大使于1982年12月任满荣归,转任外交部副部长,负责西欧事务。1983年7月,根据中英双方达成的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协议,姚广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与英方进行前七轮谈判,受到举世瞩目。
姚广是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顾问;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
姚广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
(编辑:冬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