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独家
“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在UNESCO举办

【欧洲时报记者靖树、黄冠杰报道】“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15日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共同愿景”展开深入探讨,研讨会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及各会员国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各国专家学者、青年代表等来自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余名嘉宾参加研讨会。

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致开幕辞。张建春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首次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重要演讲。10年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广泛传播,为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积极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与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各方通力合作,取得了务实成效,共同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

张建春指出,面对当今世界的诸多风险和挑战,要在探寻古典中汲取文明智慧,在传承创新中推动发展进步,在交流合作中增进相互理解,在面向未来中实现共同愿景;呼吁各方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增进文明共识,推动文明繁荣。

曲星在致辞中表示,如果没有相互理解、相互认识、相互信任,就无法建立一个真正的国际社会共同体,各方应建立互信,共同开启和平的历史。

在主旨发言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对话部门前主任杜杜·迪安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并依据自身价值观推出了许多概念与计划。“丝绸之路综合研究计划”就是其中之一,代表着文明间的交流、文化间的连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支持对计划至关重要。

张建春副部长致辞。

曲星副总干事致辞。

杜杜·迪安还表示,虽然在人类历史上,人员和物资永远在流动,文化交流也因此饱含地理和历史因素,但这也是一个“墙”的时代,“身份墙”、“文化墙”等各类形式的“墙”都在封闭和禁锢文明之间的对话。他呼吁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仍不忘从长期和发展的眼光重视多元身份与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共同遗产,在历史长河中牵手、增进相互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在发言中提到了“天下体系"理论,并阐述了该理念对当代问题的启示。他表示,西方“个人理性”更强调“他者”的绝对属性,以及个体与个体、以及主权国家之间非赢即输的零和关系。他认为“多重主体性”必然会带来主体间的冲突,那么如何将“敌对”转变为“友好”呢?他提到“天下”理念中,第一点是“世界的内部化”,即以包容精神邀请所有国家登上方舟,没有哪一方被排除在外;其次,他推崇“关系理性”,后者是侧重于相互尊重、力求达到彼此最低伤害的关系模式,使得“伤害他人利益的最小化”的原则高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再者,他提到了儒家的非排他性,这一理念建立在诸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出发点,希望借此为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提供新的规范模式。

中外嘉宾当天还参加了“丝绸之路:人类文化交流的璀璨乐章”“当今世界的跨文化对话”两个分组讨论,畅谈古代丝绸之路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借鉴意义,呼吁发扬包容并存、美美与共、合作交流的精神,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与和平发展。

在“丝绸之路:人类文化交流的璀璨乐章”的分论坛,多名专家学者讨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以及丝绸之路在丰富文化内涵与互通方面发挥了哪些关键作用。

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地中海历史教授大卫·阿布拉菲亚(David ABULAFIA)从文化和商业视角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商品交换效率。其中,他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例,强调丝绸之路的海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和西欧、中东通过海路加强了贸易往来。除了商贸,丝路在文化传播(如佛经传播)和思想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荷兰莱顿大学亚洲与欧洲思辨遗产研究助理教授埃琳娜·帕斯卡莱娃(Elena PASKALEVA)同样探讨了丝绸之路在思想、宗教、艺术的交流和传播中具有历史意义。她举例道,元朝之后,中国设计元素通过丝路进入伊斯兰世界的工艺品设计,如中亚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陈列的古兰经碑设计上俨然可见中国元素。此外,纸张的传播也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例如2023年佳士得拍卖的古老古兰经手稿便是使用了来自中国的纸张。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事务高级顾问苏珊·丹耶尔(Susan DENYER)则重点讨论了商人社群在丝路建设中的积极角色。她表示,丝绸之路代表着自上而下的整体建设,如基础设施、税收制度的上层设计,而商人作为民间群体在丝路建设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她以粟特商人为例,介绍了该依赖丝路贸易为生的群体如何在当地官府和宗教群体之间穿梭沟通,评估风险、交流经验,并以极强韧性应对不同社群之间的复杂状况。

中国敦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声良以“敦煌与文明互鉴”为题举例详细介绍了莫高窟内艺术创作受丝路文化传播的影响,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各种文明和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例如最初的犍陀罗佛像仪态受到古希腊雕刻风格影响,此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开始穿戴中国武将常用的铠甲。又如,莫高窟中带翅飞马等动物元素展现了5到7世纪来自伊朗文化的影响。此外,莫高窟内布局同样受到印度僧房窟的启发等。莫高窟早期忍冬纹的样式也可窥见来自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的多重影响。

“当今世界的跨文化对话”分论坛主要探讨新兴技术和教育如何增强和促进跨文化交流。

来自埃及的三届奥运会现代五项运动员、“和平与体育“组织冠军奖得主阿雅·梅答尼(Aya MEDANY)分享了自己运动员以及教练生涯中的跨文化交流经历,以及对体育促进文化交流的思考。

教科文跨文化对话部门项目专员尤安·麦克韦-琼斯(Euan MACKWAY-JONES)列举多项数据强调了跨文化交流在消除极端贫困、反对歧视仇恨、反分裂等现象中的实际作用,并列举了教科文组织在创建更多日常对话方面的努力,例如在2022年打造文化对话促进器的全面框架,在宏观和系统性层面给予推动和支持要素。

意大利维罗纳大学哲学系主任、国际哲学学院(IP)院士里卡多·波佐(Riccardo POZZO)从哲学角度解读了亚里士多德、孔子和环保发展之间的理念联系,例如对节俭、谦和和造福后世方面的观点。他表示,文化遗产仍能不断演变,在创新的同时影响社会,人们需要不断衡量和评估其作用。

曾任普林西比地区政府总统的何塞·卡桑德拉(Jose CASSANDRA)表示虽然自己来自一个“只有1万人的小岛”,但能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言,这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岛上能源有限,但人们能自由获取网络信息,而数字工具的自由获取在当地发展扮演了重要作用,足见获取信息的关键影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展望了文化交流在文明发展中的图景,并提到丝绸之路在线平台以及许多国家开展的丝路相关项目。他表示,许多项目令他印象深刻,例如“丝绸之路青年之眼”摄影比赛,居住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其他地区的年轻人通过该项赛事分享对共同遗产和沿线多元身份认同的理解。通过镜头,这些年轻人展现当代丝绸之路上的互动。

研讨会现场。本文图片均由黄冠杰摄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