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独家
法国汉学家解读苏轼:中国文化中的“自由灵魂”

【欧洲时报记者靖树巴黎报道】当地时间14日上午,法国汉学家费飏(Stéphane Feuillas)在巴黎凤凰书店举行了题为“苏轼诗歌中的意象和体验”(Images et expériences dans la poésie de Su Shi)的主旨演讲。

费飏首先为听众勾画了苏轼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与不同阶段,以便形成对苏轼的整体概念。费飏试图展现一个鲜活的苏东坡形象——“谨慎、博学、有自嘲精神”,并且有“自由的灵魂”。苏轼力图达到知行合一、善于反思,并超越了刻板的教条划分,其目标是恢复儒家“成人”的最初使命。

谈到苏轼文学作品中的“隐喻”(métaphore),费飏认为这不止是在运用修辞手法,而是借隐喻代表了一种人生体验,可谓是苏轼借体验引申出的另类哲学思考:在隐喻中,苏轼将自己代入动物、甚至无生物中,抹去了“自我”与其他物体的界限,融入到世界这一整体中。作者似乎暂时放弃了固定的“自我”、固定的内核,而是自由投射到万物中。

法国汉学家费飏在巴黎凤凰书店为听众介绍苏轼生平。靖树摄

此外,谈到“意象”,费飏也列举了苏轼作品中许多生动有趣的语句,不仅让听众笑声连连,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之共情。

除了其文学作品,费飏还强调了苏轼作为“全才”的丰富才能:他提醒读者们注意,不应简单将苏轼划入某一类别,而是将这位古人视作“完整的人”。换言之,苏轼是散文家、书法家、画家、儒家经典评论家,也是一位处理实际政务的地方官员、政治家,并且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无不在持续地滋养他对生命的思考,如费飏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阐述便引人遐思。费飏和记者交谈时也再次强调了“完整的人”这一概念:虽然费飏研究范畴为11世纪的古代中国思想史,但不局限于“文学”、“政治”的类别,因为他并不赞同将人定性和归类到单一类别的做法。

费飏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目前是巴黎西岱大学教授(l’UniversitéParis-Cité),专攻宋代文学与理论复兴,他还在著作《酒中隐士及其他狂想曲》(Un Ermite recluse dans l’alcool et autres Rhapsodies)中翻译过苏轼的诗作。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