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德建交五十周年:对话在德中企
Momenta:“两条腿”产品战略 完善无人驾驶

【欧洲时报】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开发的Momenta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和完善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快速发展,获得了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博世、通用汽车等大型车企的战略投资。本报记者采访MomentaVP兼欧洲总经理孙环全文如下:

欧时:2016年成立的Momenta已是完成了C轮融资的科技独角兽企业。在不乏谷歌、特斯拉等巨头参与的自动驾驶赛道上,Momenta凭借哪些核心实力站稳脚跟?

Momenta:Momenta的独特之处,是基于数据驱动的“飞轮”技术洞察,以及量产自动驾驶(Mpilot)与完全无人驾驶(MSD)相结合的“两条腿”产品战略,这将帮助我们更高效实现可规模化的无人驾驶。

当前自动驾驶最具挑战的技术难题,是如何规模化解决海量长尾场景。我们希望不论是人机共驾系统或是完全无人驾驶,不论在中国还是德国乃至全球范围,都能提供10倍于人类司机的安全性。为了实现足够安全性,必须解决海量长尾场景中的大量问题,不能简单通过自建车队去实现。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一个飞轮,这也是我们初期就创立的核心技术洞察。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自动化发现和处理海量长尾问题。基于此洞察,我们衍生出两条腿的产品战略,基于统一量产传感器平台,高效打通从飞轮式L4到量产自动驾驶的技术流,及从量产自动驾驶到飞轮式L4的数据流。在战略上,我们选择和OEM伙伴们一起实现更可规模化的自动驾驶,通过两条腿形成数据流和技术流的快速迭代,以实现足够的安全性。

Momenta苏州总部大楼。(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Momenta)

应用Momenta完全无人驾驶(MSD)技术的汽车行驶在路上。

Momenta的进展很快速,厚积薄发,我们于2016年成立,在中国、德国、日本有全球业务,并已获得梅赛德斯-奔驰、博世、通用汽车、丰田和上汽集团的战略投资,累计融资额超过12亿美金。之前是“数据驱动人脑,人脑驱动代码”,我们希望实现“数据驱动算法,算法输出结果”,全程高效自动化。其中海量数据是燃料;数据驱动的算法是引擎;闭环自动化工具链是加速器,三因子共同驱动飞轮飞速转动。

这里我想引用微软CEO说过的一句话,“It starts with mission,it ends with culture,and in between there is what‘s our world view,what’s our strategy”。文化和使命都是永恒的,中间的部分是可以调整的。这跟我们当时决策时所想的不谋而合。

我们的使命是“BetterAI,BetterLife”,希望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给社会带来价值,让生活更美好。而后我们有了愿景,“十年挽救百万生命,十年解放百分百时间,十年物流和出行效率翻倍”。有了这样的使命和愿景,那如果自动驾驶技术只能应用在特定场景,就没有办法真正产生价值,所以我们希望更高效的实现可规模化的无人驾驶。

欧时:Momenta选择了特别的“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这“两条腿”目前已经迈入了什么样的进度?

Momenta:在飞轮的加速下,“两条腿”产品战略得以快速落地。“左腿”量产自动驾驶Mpilot,致力于提供领先行业的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输出源源不断的数据流。“右腿”完全无人驾驶MSD,致力于打造L4级别完全无人驾驶技术,并反馈给量产产品技术流。随着Mpilot和MSD协同增效,Momenta将实现商业上的快速增长。

Mpilot现已与数家国际、国内顶级车企和一级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比如上汽智己的新车型已在2021年4月车展进行预售,与通用汽车于2021年9月宣布投资及合作以支持通用汽车加速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下一代解决方案,与比亚迪在2021年12月成立“深圳市迪派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助推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快速突破和量产。我们整体和客户的合作车型将实现全球范围的量产,为终端用户使用。

搭载了MSD技术的MomentaGO(Robotaxi产品)是“飞轮式”L4的重要商业化落地场景,已于2020年正式发布。与享道出行、上汽乘用车、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联手打造的享道Robotaxi已于2021年12月正式发布,并已于上海及苏州启动运营。对Robotaxi而言,Momenta计划先从部分标杆城市开始商业化落地,建立0-1的商业模式积累。随着量产车型大规模上市,量产数据大规模回流,此时数据和技术上1-N的储备也已到位,具备了扩张条件。Momenta将开始进行多地落地,从而以极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L4。

欧时:出海来到德国设立办事处,代表Momenta对海外业务扩展的何种构想?

Momenta:技术角度来看,从一开始,我们就将“一个飞轮”的核心技术洞察,设计为数据驱动的形式,这意味着我们能够让算法更灵活、自动化的适应全球范围内的不同环境。

在业务角度上,汽车行业是高度全球化的,我们与全球知名的OEM和Tier1合作,如梅赛德斯-奔驰、通用汽车、博世、丰田、上汽集团和比亚迪集团等,并将办事处设置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和苏州,及德国的斯图加特等地,以支持来自全球客户的研发和业务需求。

我们正在逐步扩大全球研发足迹,目标是在现场与全球客户密切合作,通过当地顶级人才,使用来自所有地

区的数据来优化我们的算法。

以德国现况而言,我们将欧洲总部设置于德国的斯图加特,来支持赋能我们的国际客户。我们的德国团队扩张迅速,目前已有很多优秀的自动驾驶人才加入,与客户密切合作。

欧时:针对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国内和欧洲在路况/驾驶习惯、法律法规、支持政策等方面有哪些不同?这给Momenta带来了哪些挑战?

Momenta:政策及法规方面,在中国,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也已成为行业共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指出,要“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由此也能看到,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2021年11月25日,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发布《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政策指出,Robotaxi运营商可以在试点区域有偿提供服务。

在德国,2021年通过了《自动驾驶法》草案,允许高度或全自动驾驶系统代替人类自主驾驶,给予其和驾驶人同等的法律地位,并于自2022年起允许L4级自动驾驶汽车上路。2021年12月初,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KBA)批准了奔驰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

我相信,这些政策的支持,不论德国还是中国,对加快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应用,改变未来出行方式都有重要意义。这些利好政策的发布都让我们对自动驾驶在全球的发展充满信心。

从国内和欧洲的驾驶习惯及道路元素来看,中国和欧洲存在不同。在欧洲的实际项目中,由于路况和驾驶习惯不同,我们基于“飞轮”的核心技术,可以快速、低成本地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进行算法迭代,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

举个具体的例子,在一个和客户合作的欧洲项目的实车测试中,虽然第一周算法结果还不错,但由于当地特殊的道路场景和车辆元素,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然而还没等客户反馈,问题就在第二周“神奇”地消失了。实际上是闭环自动化工具链在背后自动地进行数据筛选、标注、训练和集成,仅用一周时间就让自动驾驶算法在欧洲“入乡随俗”。常规流程需要一个季度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客户“担心”之前,就以10倍效率自动化、低成本地为客户创造了价值。

欧时:如何评价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球的发展进程?Momenta计划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

Momenta: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全球自动驾驶行业都在高速且蓬勃地发展,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企业在共同推进人类出行的变革。毋庸置疑,全球自动驾驶已经进入商业化探索的阶段。

目前,国内外自动驾驶领域的进程都在加速,我们看到一些研究数据,现在到2025年是L2+智能驾驶的大规模普及,到2027-2030年会有部分L4的车辆投入市场。智能汽车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这背后离不开汽车智能化的蓬勃发展。

根据IDC于2020年发布的《IDC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未来5年智能网联车的年出货量复合增长率为16.8%,到2023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出货量将进一步增至7630万台。

目前,自动驾驶已进入下半场,上半场是0-1,下半场是1-n,最大考验是规模化的能力。Momenta领先的的飞轮式L4是可规模化路径,独特路径,可以更高效快速实现无人驾驶规模和落地。我们已经做好准备,相信我们独特的“飞轮洞察”和“两条腿”战略将会助力我们沿着飞轮式L4路径向更远发展。

(编辑:夏莹)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