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17世纪早期,一种新奇的习俗悄然兴起,横扫了欧洲大陆——那就是饮茶。海上新航路开辟后,中国茶叶在全球贸易蓬勃发展的潮流中飘向更远的海外,给引入地区送来一种悠香滋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场生活方式和社会模式的变革。
从贵族专属“奢侈品”到中产阶级风尚茶是全世界第二大饮品
英国历史学家亨利·霍布豪斯曾指出,有六七种植物改写了人类历史。茶毫无疑问位列其间。如今,茶是全世界第二大饮品,地位仅次于水。
路易十四喜欢用黄金茶壶泡茶
综合中新网、济南《齐鲁晚报》报道,在海上贸易得到发展之前,茶叶通过欧亚大陆上的丝绸之路或茶马古道向西传播。首次提到茶叶的欧洲作品,是多卷本游记《航海和航行记》,由地理学家赖麦锡翻译和编辑。这个威尼斯人声称,自己了解到一种被称为“中国茶叶”的草药。威尼斯过去一直是东西方之间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连接地带,阿拉伯商人和旅行者常常在此向欧洲人介绍亚洲药品、食物和饮食习惯。茶叶和咖啡此时已经成为中东咖啡馆的主要商品,蒙古人可能早在13世纪就已经把茶传到伊朗了。
17世纪时,只有少数欧洲精英在波斯、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国和日本见过现泡的热茶。17世纪30年代,亚当·奥列里乌斯在波斯宫廷见到茶叶。他将茶形容为波斯当地一种常见的饮品,经常与“小茴香、大茴香、丁香和糖”混合饮用。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1610年,茶叶才正式从中国和日本被带到欧洲。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在荷属东印度的首府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购买茶叶,不过,与利润更高的丝绸、黄金和瓷器相比,茶叶只占该公司商贸的一小部分。
此后数十年时间里,茶叶进入欧洲大陆,但只有贵族、君主和社会上最富有的消费者,才买得起这种象征身份地位的东方奢侈品。在法国,路易十四沉醉于奢侈生活,他喜欢用黄金茶壶泡茶,以凸显其高贵的身份。欧洲各国的精英和有教养的文化阶层,很快把法国的品位和优雅的概念传播开来,茶叶得以走入更多国家。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喜欢这些时髦东西的味道。德国一位公爵夫人在信中曾写道,“茶让我想到干草和粪便”,咖啡让她想到“烟灰和羽扇豆”,而巧克力“太甜”,让她肚子痛。
与法国人、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相比,英国人饱受战争蹂躏,政权上四分五裂,而且国家相对弱小,接受茶饮品比较慢。直到光荣革命后,茶文化才开始生根发芽。
欧洲一度尝试本土种茶
12世纪中国宋代诗人陆游诗云:“煎茶清樾下,童子拾堕薪。”18世纪英国诗人约翰·盖伊曾作诗:“晌午仕女晨祷兮,抿吾茶之芬芳。”一缕茶香,将东西方的感官、审美、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经济贸易乃至国运联系起来,是地理大发现以来全球图景的一个侧面写照。
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的整个大西洋世界,高知阶层和富人都认同亚洲人的“茶叶观”,把茶叶当作保健药物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科学论文、报纸和广告普遍宣称,这种中国草药可以治病,有振奋作用,能够使人的身体强壮。美国历史学家埃丽卡·拉帕波特所著《茶叶与帝国》指出:“宫廷文化、游乐园和咖啡馆强化了茶的外来性,同时使健康和外国文化变得时髦而令人愉悦。”
为避免依赖进口,欧洲一度尝试本土种茶,但因地理气候条件无法实现。厦门大学教授刘勇的著作《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写道,176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委托瑞印公司船长埃克伯格从中国带回一株活茶苗试植,此后一些英国人、葡萄牙人等尝试种植,均以失败告终。
茶叶成为欧洲市场上重要的需求品,还与茶叶广告有密切关系。欧洲茶叶广告宣传方式多样,有店铺标志物宣传、报纸期刊宣传、招贴宣传、传单宣传、海报宣传等。欧洲最早的茶叶广告出现于1658年9月23至30日,是伦敦一家咖啡店主伽威在《政治快讯》上连续一周刊登茶叶销售广告。
18世纪初,中国瓷器和饮茶风靡欧洲贵族圈。到了18世纪中后期,饮茶在欧洲就不再是只属于贵族的奢侈,而变成了中产阶级也争相追求的时尚。1720年,比利时画家约瑟夫·范·阿肯就以当时流行的“茶会”为主题绘制了多幅画作。
印度茶对中国茶发起“挑战”
在利益的驱动下,18世纪时,东印度公司日益专注于茶叶贸易。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从17世纪90年代的仅仅数百磅,发展至1757年每年进口1200万磅,并在伦敦的仓库储存了1700万磅。
茶叶带来的收益为大英帝国发动战争奠定了经济基础,战争也为茶叶的销售打开了新的市场。东印度公司对孟加拉获取了控制权,促进了鸦片的生产与控制,其产品被销往中国,从而阻止英国白银储备流向中国。
真正改变中英在茶叶领域地位的,还要数阿萨姆茶。阿萨姆位于印度半岛,它的命运与中国、英国、缅甸和地方政权等多方密切相关。1824年到1826年英缅战争期间,英国军人首先在阿萨姆发现了茶树。其实,在英国人到来之前,阿萨姆地区已种植茶树并饮茶,但英国殖民者的到来,把这个地区变成了能够供应全球市场的广阔茶园,改变了世界茶叶销售的格局。
此时,中国和英国日益敌对,印度茶叶的战略价值逐渐凸显。1828年,在广州生活和工作的茶商约翰·沃克给英国政府写了长篇备忘录,宣称作为英属殖民地的重要特产,印度茶叶有望“打破中国的垄断”。这份备忘录影响了英国政府的政策,也影响了后世对茶叶及其历史的理解。沃克声称,英国与中国的商业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这种情况“和大英帝国的尊荣不般配”。
在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印度茶叶逐渐被英国人视为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法。《茶叶与帝国》分析认为,阿萨姆能够供应一种廉价而健康的饮品以满足世界的需求,可以为英国政府提供稳定的收入,并且“让中国彻底明白英国是两个帝国中更为强大的一个”。
阿萨姆并非独一无二,但它率先证明了茶树是可以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商业化种植的。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茶叶种植扩展到印度其他地区、南亚和东南亚乃至美洲。然而,阿萨姆茶在殖民环境下发展尤盛,因为英国殖民者用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其他利好条件滋养着这个产业。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种植园主和公司掌握了阿萨姆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知识,并主导着这块土地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命运。
印度茶叶得到迅速推广,得益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的技术发展。以蒸汽为动力的铁路、河流和海洋运输,提高了全世界的贸易流通速度。有了精心设计的道路、桥梁、码头和仓库后,大量印度茶叶能够被转运到伦敦、利物浦、阿姆斯特丹、纽约、旧金山和其他地区的主要市场。
虽然印度茶产量和销量大幅提升,不过人们依然更加信赖中国茶。进入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英国茶叶商人开始更加主动地思考新的销售策略,他们断定,最有可能击败中国茶的方法是唤起英国消费者的“爱国主义”。很快,打着“印度茶叶直销公司”和“纯正印度茶叶供应商”等名号的公司,开始面向消费者直接销售未经调配的英属殖民地印度茶叶。这些公司强调,所有的印度茶叶都是纯正、健康、可口、划算的,并具有热爱大英帝国的属性。这些公司宣称:“印度茶叶更纯正、印度茶叶更芳香、印度茶叶更浓郁、印度茶叶更便宜、印度茶叶更有益健康。”这种广告很快大行其道。
咖啡、巧克力、茶与西方现代的开启
茶叶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味蕾,在塑造现代世界格局方面也起到作用。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在《天堂之味:香料、兴奋剂和麻醉剂的社会历史》一书中,德国历史学家和作家沃尔夫冈·舍费尔布施深入研究了几个世纪以来,从香料到咖啡因再到鸦片和酒精饮料等各种饮料和食品,如何影响欧洲和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影响,通过结合历史研究和文化分析,他对这些材料如何塑造现代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解读视角。
舍费尔布施认为,发现新大陆的伟大航行发生在美洲和澳大利亚,西方现代时代的开始与欧洲人对香料、咖啡和茶的渴望密切相关。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酒精饮料不仅用于醉酒,还用于提供工人和士兵所需的热量,但是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资产阶级)逐渐开始将咖啡和茶作为他们通常的“饮料”。
在欧洲,咖啡被视为一种新教饮料,而巧克力在天主教社会传播,将其作为一种不会打破基督教宗教禁食期的液体来饮用。
巧克力从新大陆(美洲)进口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天主教占多数的国家,并在宗教节日期间被神职人员食用,但它很快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成为一种奢侈、高热量的饮料。巧克力是咖啡的对立面,它使身体放松和陶醉,被认为是一种壮阳药,然而,它在19世纪的欧洲地位下降,随着巧克力在中产阶级中的流行度上升,然后它与妇女、儿童和远离权力的中产阶级社会联系在一起。
巧克力后来与懒惰和颓废联系在一起,使女性避免在公共场所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占据了尊贵的地位,变得更加女性化,尽管巧克力与大胆和性感联系在一起,由于商业广告强化了该形象以赢得客户和客户。
另据中新社报道,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表示,茶叶作为保健饮料,17世纪传入荷兰,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饮品。此后又从荷兰传入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时期饮茶成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饮茶风靡英国,进而演变为一种社交手段,并衍生出下午茶习俗。茶叶传至俄国后,18世纪末饮茶之风遍及社会各阶层,茶叶纳入居民生活必需品之列。俄国人在茶水中加入糖、柠檬、牛奶、乳皮、香草等辅料,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茶道。
在中国茶叶向西输出的同时,17世纪中叶,茶叶伴随欧洲移民传播到美洲大陆。18世纪北美出现牛乳和乳酪掺入茶叶饮用的习俗,美国则产生了特有的冰茶文化。中国的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传播到世界各地后,逐渐融入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乃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之中。
刘勇认为,中国茶叶在全球贸易蓬勃发展的潮流中,给引入地区送来一种悠香滋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场生活方式和社会模式的变革,甚至是世界格局的演化——茶叶全面进入欧洲饮食版图,“下午茶”成为许多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欧洲对茶叶的接受,也引发了对中国瓷器的追捧乃至对中国文化的狂热;茶馆在西欧城镇中不断涌现且门庭若市,构成公共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而茶叶带来的中英两国贸易巨额逆差,勾勒了旧世界格局的不稳定结构。
(编辑: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