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时评论
【欧时社评】“17+1”大于18:中东欧合作将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实在机遇

【欧洲时报】“17+1”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9日在线举行。此次会晤,由总理级提升规格为元首级峰会,既展现出中国对“17+1”机制有更高的重视和期待,也说明特殊的全球抗疫与后疫情时代,团结合作仍是关键词。

过去9年,借助这一既是多边、又是双边的合作框架,中国与欧洲域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合作蓬勃发展;这些国家在向东开放的发展路径中,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得以借力中国这样一个强大的伙伴的枢纽作用与发展动能。

与9年前相比,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贸易额增长近85%,其中,中方进口增幅高出出口增幅22%,双向旅游交流人数增长近4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参与国虽然所处地域、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和阶段不尽相同,但都能在其中各展所长,合作共赢。

2020年大疫之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额仍实现了高速增长,同时防疫合作成为新的合作亮点。塞尔维亚已从中国企业获得100万剂疫苗,匈牙利则是第一个对中国疫苗发行许可证的欧盟国家。中东欧国家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从始就宣示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中国疫苗。

“17+1”框架下各国活跃度不一的问题在今年峰会前受到关注,而“务实均衡”作为合作原则之一在峰会上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结提出,表现出中国愿意正视和加大解决相关问题力度。中方还明确承诺合作不附带政治条件,大小国家平等照顾彼此关切。在中美竞争开始对多边活动产生真实压力的背景下,中国希望“17+1”实践开放包容的原则,树立大国小国自愿、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榜样。

中方还宣布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同期争取农产品进口额翻番、贸易额增长50%。未来5年双方落实这一积极务实的安排,将显著提高中东欧国家农产业链的效益,让供需两端大量国民得到实惠。而且,5年1700亿美元的欧方出口额度,也有益于平衡中欧贸易,修复和优化中欧之间受疫情损坏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中国对“17+1”升级的期待和行动,显然包含在推动中欧整体关系发展的努力中。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年初谈大国关系时,顺序是中俄、中欧、中美,再一次凸显了中国对欧盟的重视。疫情暴发至今,中欧一直保持着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多边合作、牵制美国单边主义,共同应对这场全球性危机。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欧洲国家视中国为“盟友”;在维护伊朗核协议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中欧也站在一起。在应对中国影响力上升和经济竞争加剧的问题上,欧洲的主张也与美国对华实施“脱钩”的战略不一致。“17”中有12个是欧盟成员,另外5个也在入盟途中。作为中欧关系的组成部分,“17+1”从诞生起就丰富着中欧合作的层次。本次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共同确定了团结抗疫、务实合作、互联互通、绿色创新四大合作重点,与中国与欧洲整体合作发展的基础和愿景高度契合。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东欧地区,资产价格相对便宜,人力资源性价比高,金融和税费优惠力度大,去年底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一经正式生效,有望与“17+1”形成催化反应,让合作者收获可观的红利,进而增进中欧共同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世界经济开放领域合作的互信。这或许正是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所说的“17+1大于18”的外溢效应之深意所在。

本次峰会之后,“17+1”在携手抗疫、推动复苏、扩大贸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数字化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内容更加清晰,将真正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并有望成为中欧关系加快发展的一大机遇。

毋庸讳言,中国在成功控制疫情之后经济率先复苏,给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动力与市场。而中国在其“和合文化”引领下,不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诸如首先承诺中国疫苗是全球公共产品,以及此次峰会承诺的实质性扩大中东欧国家产品进口等等举措,均是“兼济天下”目标的身体力行。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