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侨界新闻
第四届“华人镜界”全球摄影大奖赛入围影展正式开幕

【欧洲时报记者朱若溪、实习记者王瑞琦综合报道】1月30日晚,第四届“华人镜界”国际摄影大奖赛(Globa Sino Photo Awards)入围作品展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正式开幕,展期共计14天,至2月14日。

本次展览是在佳士得举行的首次专注于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展览,现场展出了来自7个不同国家的11位艺术家拍摄的作品,表达了参赛者们对中国文化的个人理解。

本次展览20位入围摄影师的作品分为“观察性纯摄影”和“创作艺术摄影”两个类别,包括系列图像和单幅图像。

开幕现场。(图片来源:欧洲时报实习记者王瑞琦 摄)

活动当晚,主办方携手大英图书馆、伦敦佳士得拍卖行,组织了以“影像中的中华文化”(Chinese Culture Through Photography)为题的专题论坛。

论坛由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官王雨阁主持,“华人镜界”创始人阴彤(Yintong Bester)、大赛评委之一英国摄影师迈克尔·弗里曼(Michael Freeman)、现居英国的入围荷兰摄影师Laura Chen出席并参与讨论,围绕中国及华语世界的摄影发展变迁、东西方摄影的差异等话题上展开深度交流。

在问答环节中,现场观众提出“何为中华元素”(How do you define Chineseness?)的疑问。对此迈克尔·弗里曼说:“通过这个摄影比赛,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解答。与其为了‘什么是中华文化’这个笼统的问题而寻找答案,不如更注重参赛者个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阴彤表示:“当我们谈到文化的表达时,更希望保持包容性而非排他性。对于评委来说,参赛者的作品中需要有中国元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将视野放在狭隘的范围。中国文化现在就像西方的圣诞节一样,已经不仅仅是特定群体的庆祝,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庆典,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契机。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种开放的文化氛围,使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参与其中,共同庆祝文化多样性。”

开幕现场。(图片来源:欧洲时报实习记者王瑞琦 摄)

在被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rative AI)对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时,摄影师Laura Chen结合自身创作经历谈到:“尽管我在创作时需要使用后期技术,运用现有的或来自互联网的图像或进行剪切与拼贴,这虽然跟人工智能所做的有相似之处,但从艺术家个人的角度来看,是否有参与创作过程才是区分二者的关键。”

华裔女性摄影师GraceLau也向记者分享其入围作品《21世纪类型(21st Century Types)》背后的故事。通过对19世纪中国摄影历史的观察,她发现当时西方摄影师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呈现了一种贬义的刻板印象。受此启发,她决定通过拍摄路人来以此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异国情调,以此来展示社区的温暖和多元性。她的项目曾多次得到了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英国摄影中心等机构的邀请。

华人镜界”国际摄影大奖赛意在通过摄影作品展现全世界华人的生活面貌及文化传承,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颁奖典礼将于2月5日在大英图书馆举行,将会评选出包括“最佳学生摄影师奖”等六个奖项。

(编辑:秋狸)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