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报道】在距离癸卯兔年年夜不到两三天的时候,英国华人社交媒体突然被一则大英博物馆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刷屏,大英博物馆的官网和Twitter、脸书等社交网站赫然写着Korean Lunar New Year(KLNY)(1月20日星期五下午六点开始)的庆祝活动。
活动现场合照。(图片来源:Shirley供欧洲时报英国版)
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与农历新年Lunar New Year之争在近几年愈演愈烈,起初大家对新年的英文翻译并没有特别在意,然而近年来,韩国频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认知方面“横插一脚”,春节作为起源于中国并且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庆祝的大节,竟然也被韩国以这种方式“冠名”。海外华人登时炸开了锅,许多留学生自发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曝光这一事件,一时间,大英博物馆这条推特留言冲到了近五万,而其他贴文评论均只在几十条不等。
1月20日晚,大英博物馆大厅,几束红色灯光从底部向上方照射,然而在被圈起来的表演场地外,一群身着汉服,姿态优雅的中国小姐姐们,给阴暗沉郁的大厅带来一抹亮色。
她们表示,此次来到大英,只是为了向各地游客介绍中国农历新年。
千代(左一)和sheldon(中)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图片来源:Connor Pope供欧洲时报英国版)
“看到大英偷换概念,火焰就爆发出来了”
这次活动的发起人千代,是与伦敦大学学院UCL就读性别社会与代表(Gender Society and Representation)的研究生,她说,在活动开始前一晚的9点左右得知消息,随后,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她组织策划了这次汉服“快闪”。
一开始千代只和两个周围朋友达成共识,在筹备的过程中,有人提到“举国旗,举牌子”,说韩国是小偷,但千代认为,态度越激进,游客的反感情绪越强,“就忽视了要面对的和说服的人”,越无法宣传中国新年。
她的初步想法是,发糖果、巧克力,分发新年宣传单,穿汉服吸引游客,并且录制视频上传国外社交软件,“很多参与的人对此表示有些失望”。最后,千代决定找到外国拍摄的中国新年视频,最好能找到语言为英语的视频,降低游客接受信息的门槛。最终,她选定了BBC制作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Chinese New Year: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并将其观看二维码印在宣传单上。
在准备的过程中,不断有人退出,一度只剩三人确定能去博物馆,也只有她一个人会穿汉服。这是千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情绪崩溃,但是她想,既然自己穿汉服,要不要在三坑(汉服、JK、洛丽塔)群里跟其他爱好者说一下。这一举措也得到了三坑群负责人之一祈舞的支持,为了活动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家设置了重重关卡,最后确定会去大英的人才能加入名为“实际去博物馆”的群聊。
这次活动不仅辐射到在伦敦的留学生,还有一位从诺丁汉坐了两个小时火车抵达现场的大一新生,面包狗,她就读于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纯艺专业,她说,看到这些“奇妙的东西”后“火焰爆发出来了”,原本对大英的印象挺好,是难得来英国一定要看看的博物馆,没想到居然做出这种让自己“全身发毛”的事情。她说,不想让自己真正热爱的文化和节日有种被偷换概念的错觉,虽然家里人听说后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希望她出现在现场,但是她说,“我做认为是应该、必须要做的事情”,于是当天下午一点,她买了三点五十的票,赶赴伦敦。
下午六点,群里的人陆陆续续抵达现场。
一一和彭向大英访客介绍。(图片来源:Shirley供欧洲时报英国版)
中华文化是勇气也是底气
真正进入大英展厅,这群自发组织的小伙伴们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没办法轻易开口和人交谈。打开局面的是一位有博物馆志愿讲解经验的参与者Sheldon,她在KCL研究古典学,在现场以一种非常友善的态度,祝大家新年快乐,进而宣传中国新年。
Sheldon还带了大白兔奶糖,不仅是中国人对新年的记忆和代表特色,更在兔年有着契合的寓意。
在伦敦已经工作两年的梅梅穿了明制道袍,她说自己是最临时起意参加,刷到活动的时候已经下午4点了,“肯定得冲”,下班后随便套了一件,里面穿了超轻羽绒服。
汉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很多留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明制汉服,一是因为保暖,更重要的是因为明制汉服最容易被文化挪用成韩服的款式,因为明朝时期韩服很多设计元素都来自明制。面包狗更是全身上下都装点了兔子元素,还拿了一只可爱的兔子玩偶。一开始人群分两队走,大家也不太敢说话,打破僵局的另一个契机是有人希望合照,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对服饰很感兴趣。
毕业于埃塞克斯大学口译的一一说,当天和好朋友彭被许多游客“求”合影,其中还有一位去中国杭州留过学会,会说中文。也有人问这是不是韩国的服装,得知这来自中国,对方立刻改正。一一表示,在中国馆里有专门介绍郑和的一段展览,郑和远航时期比大航海时代还早,中国与西方也一直在沟通,文明一直在交流,事实存在,不会被轻易篡改。
其实许多外国游客对东亚文化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大家很友善,有些知道是中国新年,甚至还知道是兔年,甚至在提到韩国农历新年是来自中国新年的时候,游客会脱口而出“那是当然(Of Course)”。
不仅如此,在听到新春庆祝活动有中国城舞龙舞狮的时候,有人很认真地再三确认表演时间和地点,还有一个小孩子,跌跌撞撞的走到身着汉服的女生身旁,怯生生地伸出手,能看出来她很喜欢。千代认为,小孩很能体现文明的吸引力,因为他们没有被建构,他们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
正如Sheldon所说,如果他们真的看了中国城舞狮子,喜欢的话应该给予大家了解文化相同的机会“我觉得我们的文化挺好的,他们就是少一个机会去了解”。
一一和彭和去过中国的留学生合影。(图片来源:大雨供欧洲时报英国版)
“中国人不去捍卫,谁又可以站出来?”
在被问及如何定义这次“快闪”时,这群留学生说,我们就是“分享中国新年的喜悦,纯分享,祝大家新年快乐”。
梅梅提到,大英博物馆介绍称,农历新年起源于中国,但是韩国已经庆祝了一千年,但如果按照韩国传统,这个节日是用来祭祖,而不是庆祝,这也是为什么当天表演的音乐很阴郁。其实中国春节也和许多其他文化机构达成了合作,但是问题就在于大英并没有特别阐明这个韩国新年和中国新年的关系、源流和区别,“观感很不好”。
Sheldon透露,在和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沟通时,对方只觉得自己没错、没问题。她觉得,这本质上也是骨子里的一种傲慢。她在海外生活多年,感到中国人过往很容易忍气吞声,不会反抗,但是现在海外华人越来越有意识去宣扬自己的文化,如果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会为自己发声,做出行动。
做出行动是第一步,但如何行动也很重要。千代很明确,大家要做的是改变想法,在尊重韩国文化的基础上,给大英访客一个知道什么途径可以了解中国新年的机会。用情绪化话语去对峙理性人,没办法解决问题,很多人不愿意以团体参加是担心活动最终演变成国家或文化之间对立。解决需要理性、平和和倾听,而不是一味地抵制、反对和抗议。现场还有一些不在“实际去博物馆”群里的人,大家看到了也来帮忙宣传。
随着汉服近年来逐渐出圈,千代希望即使有人是被汉服这一文化符号带来的流量和热度吸引,但慢慢会爱上其蕴含的文化。这次快闪也引发了不同声音探讨,有汉学圈的人认为这种行为不妥,并从历史角度批判。但是在Sheldon看来,汉学圈的人拥有这些知识却没有站出来,他们完全可以去普及和宣传,而不是固步自封,现场的人们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站出来发声。
当被问及为何愿意做两个多小时的火车来伦敦声援时,面包狗说:“如果我们作为中国人,不去捍卫自己的节日文化,那谁又可以站出来?”坐车只是花时间,参与的价值比起路上的时间来说更有意义。至少她可以看到对于文化传播,还能做什么,或是缺少了什么,以后想要传达文化的时,也可以安心,因为不是一个人在走文化传播的路。
(编辑:李璟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