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实习记者宋芮昕】随着中英国际音乐节的渐渐临近,各项表演安排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准备中。5月8日,知名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胡坤接受了欧洲时报的专访,畅谈数十载文艺工作心得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
何其幸运:人生道路师恩难忘
谈及自己的求学以及工作经历,胡坤着重提及了五位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他颇具感触地说:“我这一生当中非常幸运能有这样五位老师教我,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胡坤降生在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父亲胡惟民是四川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母亲则是钢琴演奏家彭时俊。父母作为他的第一任老师,在他的心中播下了音乐的种子并在他以后的艺术发展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7年后,胡坤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任老师:林耀基。林耀基作为一位曾在六十年代留学苏联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教学时有着苏联小提琴大师扬戈列维奇的影子。胡坤跟随林耀基学习小提琴,一学就又是7年。与父亲的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的是,林耀基融合了中俄两派音乐教育的经典理念,这成为胡坤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指挥家胡坤。(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自欧洲时报英国版 胡元 摄)
谈到梅纽因大师的教育,胡坤表示自己对那段宝贵的“共事“经历从不曾忘怀。之所以说是”共事”,是因为梅纽因对他而言更像是一位朋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胡坤被推荐去往瑞士学习交流。出于对小提琴独奏事业的热爱以及对欧洲音乐文化教育的向往,胡坤在欧洲的这段学习期间主动报名参加了一系列国际音乐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终于,胡坤的机会来了。在1985年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得到众多评委青睐的胡坤鼓起勇气主动询问当时作为评委会主席的梅纽因能否成为他的“私人弟子”。之所以想到“私人弟子”这个词,是因为胡坤想要真正受到面前这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的熏陶以及启迪,哪怕是一次进餐或散一次步,感受灵魂之间的交流。
用胡坤的话说,音乐就像是一道熬制而成的美食,又像是一壶越陈越香的酒。音乐学习是一种慢炖并浸润的过程,梅纽因的上课方式也的确如此。虽说是上课,但传授方式更类似于平日里亲切的交谈。梅纽因从不吝啬传授自己所学所想,对于胡坤这个“私人弟子”更是偏爱有加。他甚至会把课堂延伸到餐桌上、旅途中,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胡坤就是这样在梅纽因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渐渐成长起来。通过老师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细致讲解,胡坤对于艺术的理解更深了一个层次。出于对这难能可贵的机会的珍惜,胡坤买来了录音设备来录下所有梅纽因上课时所传授的思想,并表示将会把这样宝贵的资料保存下去对今后音乐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小提琴家胡坤。
胡坤的成功也的确离不开一位又一位老师的真切付出与培养,他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也从未让他的老师们失望。2003年,胡坤拜著名指挥家科林戴维斯爵士(SirColinDavis)为师,系统学习指挥课程。在他学习指挥的这十一年间,科林爵士不仅慷慨大方一丝不落地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他,甚至第一次见面就送了胡坤一支他自己收藏多年地指挥棒。对于胡坤而言,这支指挥棒不仅仅代表着指挥乐团奏响旋律的力量,更是他们师徒之间对于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攀登不止:不惑之年转型抉择
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思维与理想总是会发生一些改变。从一开始每天练琴两个小时的自我要求到走职业路线演出、参加国内外比赛,再到成为一名指挥家,胡坤一直在不断挑战自我。不可否认,在攀岩人生一个一个山峰的过程是充满艰难险阻的,但机遇与选择似乎也在扮演着胡坤人生中重要的角色。
1980年,在取得国际小提琴比赛的成功之后,经历了多种超负荷压力与竞争的胡坤感觉到是时候让自己停下来—休学一年,学习一些除了小提琴演奏之外的事情,于是他转身投入了指挥的学习。尽管这其中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在徐新老师的指导下为他后来不惑之年重拾指挥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梅纽因小提琴大赛获奖。
对于从小和器乐打交道的胡坤来说,不惑之年重新拿起指挥棒无疑是一项与以往不同的感受与体验。指挥不同于演奏,思想与感情不会拘泥于弦和弓的器乐本身。尽管指挥棒的挥动是无声的,但它传递的信息与表达的意思对于乐团中在座的演奏家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小提琴曲目作品虽然也是多种多样,但指挥家手下的音乐篇章就像是浩瀚的星河,从古典作品到电影主题曲,任由每一位音乐家在其中徜徉。除此之外,与小提琴演奏不同的是,指挥家就像是团队的协调者,不仅仅要具备专业上的知识,更要了解到如何与团队中的每一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艺术是无止尽的,任何事情都是无止尽的。”胡坤道出了他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态度与想法。对于今后的计划,胡坤表示自己依旧会是一个不断接受挑战、勇攀高峰的人,不愿意去刻意设定。音乐是自由的,它在不同时间段都在起到不同的作用,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
中西合璧:教育事业道阻且长
在音乐的教育方面,胡坤向来是一位惜才的人,培养出了许多顶尖的学生,其中当代青年演奏家宁峰就是他和父亲引以为傲的学生。胡坤将成才的基本素养归纳为两个因素:“第一是才能,第二是智。”他认为,才能是一个人前进追逐梦想的基础,而智慧则是在人生三岔路口时的选择。如果一个人仅有才能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要看这个人能否在合适的时机走上正确的道路。然而如果一个人只有做选择的智慧而不具备成事的水平与能力以及道德品质,那也一定是平庸的。
胡坤与家人。
胡坤时常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己在中国学习时的景象,他很高兴能看到中国近四十年来在音乐硬件方面的发展。音乐厅、乐团、演出的出现不仅仅丰富了观众的业余生活,也是在为下一代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套与发展,“经过了几代老一辈音乐家的努力软件方面也在不断完善。胡坤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为中西方音乐教育以及沟通作出贡献,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开设“大师班”、定期参与指挥工作。他认为,国内音乐的教育虽然在硬件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胡坤作为中西方音乐教育的传播者,注重保留东方特色的同时,不断汲取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对于音乐教育的问题,胡坤认为中国国内还是缺乏一些国际上的顶尖的交流信息,这个情况造成了中国青少年在音乐道路上容易遇到瓶颈,比如收在国际大赛上鲜有获奖的情况。为了帮助国内音乐教育改善这个现状,胡坤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以及多年的求学经验,尽力用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对曲目的概念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不断创新:跨界合作碰撞灵
感说到此次中英国际音乐节上与吉他跨界合作的契机,胡坤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在接到音乐节主办方的讲座邀请之后,他觉得古典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或许可以使演出变得更加多元与生动,于是就有了与吉他合作的想法。谈起这次将要合作的吉他手,胡坤骄傲地说,那是他的女儿、英国新生代音乐唱作人--胡欣。这样的音乐融合没有任何刻意,就像是一次对话,小提琴与吉他的对话,或者是两代人的对话。“艺术上的东西很多都是即兴的、自然的。”谈起创作,胡坤略微激动地说。同时他希望这样的艺术交流形式不会让观众感到千篇一律和乏味。这些年来,胡坤也一直在加强和年轻一辈的交流,从个人网站的建立更新到全新形式音乐的创作融合,他都在不断地努力尝试。对于未来音乐的发展,胡坤表示,虽然音乐家无法预测未来,但音乐可以跨越国家、跨越语言,好的音乐总是能够传承下去。这个世界的精彩就是在于我们所拥有的不同,而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去相互否认。文化与文化之间是可以互补的,各种不同音乐的存在使得我们这个世界更加丰富。
谈及中西方音乐在传播方面的对比,胡坤认为由于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重点以及特色不同,这就造成了中国音乐在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的局限性。比如中方音乐注重于旋律优美的民族以及地域间小调的特色,而西方音乐又增加了和声复调对位配器的丰富搭配,这使得受众更加广泛。但胡坤表示,东方特色的音乐就像是地方美食,可以进行广泛地推荐,但不需要任何强迫以及灌输。他坚定地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文化自信,更没有必要强迫别人喜欢。
“音乐没有档次,就像是大自然的美,百花齐放。”作为艺术家,胡坤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音乐多样性的肯定。除此之外,他还希望此次音乐节也能帮助音乐爱好者们在疫情之后架起沟通的桥梁。
胡坤个人网站:www.hukun.net
(编辑:文耕)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