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侨界新闻
巴黎13区缘何俗称“唐人街”,而非“平民区”?

【欧洲时报1月5日贾言编译】法国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暴力、犯罪频发的“平民区”(quartier populaire)。巴黎华人聚居的13区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平民区”,但此“平民区”非彼“平民区”。无论是在法国政界还是在民间,华人群体很久以来一直被视为移民融入的典范。

图为在巴黎13区进行的舞龙表演。(图片来源:中新社)

日前,法国历史学家、作家兼记者海斯基(Benoît Rayski)在法国主流资讯网站atlantico.fr刊文解读巴黎13区缘何俗称“唐人街”,而并未像其他街区那样被称为“平民区”。文章短小且未旁征博引,却通过作者在“唐人街”所见所闻,“以小释大”,展现了华人勤劳、感恩的良好形象。文章编译如下:

1月2日深夜,法国西南部发生了事件,一名16岁少年因受重伤不治身亡,另有多人受伤。一时间,舆论大多聚焦事件发生地:波尔多市的花楸树(Sorbiers)街区,也是法国人俗称的一个“平民区”。

法语中的“平民”(populaire)一词来源于“人民”(peuple),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花楸树街区应该是人民居住的地方。

事实上,巴黎的“唐人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并不会因为有人把他们当作中国人看待就会感到任何形式的不快。那里有成千上万的“小人物”,从事着不同行业,辛苦劳作:有人从事缝纫制衣,有人做文员,也有人从事餐饮业或者商业。然而,他们的街区却不是一个“平民区”,因为“平民区”这一措辞只是留给其他一些街区,在这些街区年轻人暴躁不安、“遇火即燃”。

有一天,我去13区一家中餐馆吃晚餐。餐馆由一对年长的夫妇经营,男主内(负责炒菜)、女主外(在餐厅为客人服务)。在收银台,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负责给客人结账。他在那里一直看书学习,每当有客人结账时他才会停下来。轮到我付款时,我问他在看什么。他回答说:“是我在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 )的课程。”他还补充说,“白天,我去学校学习;晚上我来餐馆给父母帮忙,我非常感谢父母为我提供了学习机会。”

我非常好奇地想知道有多少巴黎政治学院的学生晚上在“平民区”的土耳其烤肉店给父母帮忙?

(编辑:白劼)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