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地深入体验 中法青年艺术家开启跨国界的“对话”

来源:欧洲时报 1713701079580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赵晨曦4月21日报道】互相驻地十余年,来一场跨域国界的时空对话!看中法青年艺术家的“互鉴之路”到底能够碰撞出什么样的艺术火花儿?

由艺术8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艺术8——青年艺术家联展”20日亮相中国美术馆,展出中法34位艺术家的56件绘画、雕塑、影像和装置作品,回顾了艺术8北京艺术之家在过去十余年间,致力于支持中法两国青年艺术家的驻地、交流和创作。

图为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艺术8——青年艺术家联展”作品。(本版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卞戈摄)

走进主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依时间顺序次第展开的绘画、雕塑、影像等56件艺术作品,这些因驻地交流带来的新灵感都被一一呈现在了这些作品中。

不少法国艺术家来到北京,住在胡同里,不同的文化和环境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灵感:戴海叶(Jonas Delhaye)用近百个葫芦创作的一个装置作品,这源于他在胡同里听到的悠扬的鸽哨声;路平(Claire Nicolet)、禾碧霖(Nathanaëlle Herbelin)和马克西姆·庇佑(Maxime Biou)都将视野投注在了他们居住的地方,画下了胡同口的晨光与余晖。

图为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艺术8——青年艺术家联展”作品《波普点》。

除了创作题材的创新,也有的法国艺术家在中国开启了新材质的探索:珂莱(Claire Tabouret)来到中国后开始用中国水墨在宣纸上创作,坚持每天画一幅自画像,她发现中国国画飘逸的笔触能恰到好处的呈现出她的个性;与她类似,巴立博(Edouard Baribeaud)也在宣纸上进行了绘画实验,水粉或水彩在宣纸上晕染出的状态,相较于他过往的作品又展现出了一种新的风格。

图为一件名为《阿诺菲尼》的装置作品吸引观众驻足拍摄。

不仅如此,在法国拿到双博士学位的艺术家列思(LyesHammadouche)更将中国哲学、将东方文化里对时间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装置作品之中。他和记者分享,自己初到中国,就通过阅读老子和庄子的方式,探寻东方哲学的渊源。“这一次亮相展览的这个作品,时间是我创作的核心,我想通过精巧的机械装置给观者带来一种仿佛催眠的效应,让人们重新理解时间乃至宇宙的命题。而这种艺术创作思路,恰是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带给我的。”

图为中法青年艺术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作品中不仅有丰富多元的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呈现了广阔的艺术视野和丰富的创作手法:彭勇从佛龛演化出绘画系列《一念三千》,将信仰虚化成色块;王恩来则用喷漆和钢化玻璃创作了新的装置《释压》;欧阳苏龙使用3D打印的手法创作了雕塑作品《无影》;蔡雅玲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和温度,使用自己和母亲的头发,以及记忆里幼时穿着的的确良布,创作了系列雕塑《波普点》。

图为2020年“艺术8”法国青年艺术家奖获得者列思向观众介绍其装置作品《阿诺菲尼》(右)。

在现场,曾多次到法国驻地的中国艺术家黄晓亮谈起自己的感受,“中法交流驻地创作给了我很多帮助,这种交流创作不仅是文化的碰撞,更是友谊的结晶。十三年来,中法驻地项目为两国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创作平台,让我们通过作品的交流与对话,彼此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

图为北京艺术8创始人佳玥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图为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艺术8——青年艺术家联展”。

“驻地生活,触发了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和他们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和一种文化的探索,我们通过艺术家们架设起了中法之间的桥梁,他们手中所握正是我们文明的未来。”艺术8创始人佳玥(Christine Cayol)分享,“此次展览回顾了我们在过去十余年间致力于支持中法两国青年艺术家的驻地、交流和创作,本次展览中的每一位艺术家和每一件作品,都呈现出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面向,同时亦展示出了中法青年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在她看来,展览映照出了一条交流互鉴之路。

(编辑:李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