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中新闻
一尊雕塑 结下中英冰雪奇缘

【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图文报道】位于北京石景山公园西区的冬奥公园在1月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15件来自国际大师的雕塑作品落户冬奥公园,为冰雪季节点缀多样的鲜艳色彩。其中,来自英国伦敦汉普斯特德艺术学校(Hampstead School of Art,以下简称HSoA)校长、雕塑家伊莎贝尔·兰特里的《天伦之乐》(Bliss)伫立其中。

“英式”天伦之乐 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

兰特里是最终落户北京冬奥公园的15件国际艺术品作者中,唯一一位英国雕塑家。她的作品《天伦之乐》高近5米,由两扇蝴蝶翅膀状钢板组成,雕塑中心延展出如音符符号的支点在两扇交叉钢板后端形成另一支点。

兰特里介绍,“你可以将它看成是蝴蝶翅膀、一株植物,任何从自然中来的东西,因为我的灵感就来自自然,我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铁杆粉丝”,她强调,选择粉色也是因为中国园林文化和理念,粉色代表盛放,还蕴含着强大的女性力量。兰特里提到,她读到过,许多植物生长于中国苦寒之地,在那里人们为了保护植物会在寒冬季节给树木“穿衣取暖”,她为这份人与自然的情谊深深动容。

最让她高兴的是,看到北京好友发来的冬奥公园实拍,大人和小孩绕着这座雕塑可以捉迷藏、小孩可以在上面攀爬,随着季节和阳光变幻雕塑在地上投射着不一样的光影,天气热了人们甚至还可以在这里乘凉……

兰特里特别提到,北京作为唯一一座“双奥之城”,人与雕塑的互动,玩耍中建立的感情正折射着这座“双奥之城”通过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类团结起来的理念。艺术和体育带给人的感动跨越种族、国界,世界现在正需要这种纯粹、有力量的精神弥合分裂。

不仅如此,《天伦之乐》的主要材料均为可回收利用的环保钢铁,运输方式也十分绿色。雕塑的设计图和一个桌面大小的原模型被运送到北京,再由中国产钢铁和制造师将其等比放大到近5米。《天伦之乐》是兰特里“氧气(Oxygen)”系列作品,这一系列雕塑均由可回收材料组成,灵感来源就是自然、山水和植物。

谈及此次作品入选,兰特里透露,冬奥会公共艺术作品面向全球公开征集,据她所知有1200多位艺术家参与,据石景山区相关负责人,总共有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提交了1611件应征方案。兰特里说,看到征集的一瞬间,她就被其中的社群、团结等理念深深吸引。雕塑理念取于中国,作品又予之北京冬奥,得知Bliss被翻译成“天伦之乐”——一家人享受在一起时的欢愉,兰特里说,这个翻译简直“美极了”。

兰特里亲吻《天伦之乐》。(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 摄)

山水园林迷 国际合作结缘中国同行

兰特里说,能与中国雕塑家合作十分愉快。2019年,她与中国著名建筑家、雕塑家刘洋在沙特阿拉王国首都利雅得市(Riyadh)的一个国际雕塑家合作项目中结识,她透露,刘洋在欧洲就有20座雕塑。得知两人的作品均被入选,她十分兴奋。也正是在这次国际雕塑研讨会(International Sculpture Symposium)中,与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雕塑家合作,让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正如《天伦之乐》在她伦敦工作室中被放置在一面镜子上那样,镜子中反射的镜像模拟了如果雕塑被放置在水中会出现的倒影。兰特里为中国园林中水中石和水中雕塑所深深倾倒,她爱极了雕塑在水里的映像,“我希望有一天我的雕塑能出现在中国其他城市,如果是在水中那就更好了!”

她提到,正如奥地利雕塑家卡尔·普兰特尔(Karl Prantl)于1959年提出的国际雕塑研讨会这一概念,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正体现着“分享”、“社群”等用艺术凝聚人心的理念。她说,雕塑作品能最终入选15件落户冬奥公园的公共艺术装置,让她觉得自己与北京冬奥的缘分更深刻,尽管不能亲自到北京有些遗憾,“但我一定会在电视机前守着北京冬奥的播出”,她说。

图为兰特里工作室一角。(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 摄)

艺术解放灵魂 流浪者也能免费上课

汉普斯特德艺术学校成立于1946年,由亨利·摩尔(Henry Moore)及一群艺术家创建,彼时正值二战结束,学校初创者致力于通过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理念纾解人们饱受战争折磨和创伤下的压力。始于“以创造治愈人心用艺术解放灵性”的建校理念,现在HSoA已发展至每周有逾一千名学生前来上课,并提供全日制本科教育和高级进修课程。在周末,还有青少年可以在学校的工作坊和周末课堂修习艺术课程。

在兰特里看来,创意无所不在,每当有人跟她说:“伊莎贝尔,我不知道如何变得有创造力”,她总会看向对方,回答:“看看你今天的搭配,你对色彩的运用,用小配饰让整体看上去更灵动,这分明就是你的创造力!”

因此,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她的办校准则,HSoA提供多门周末课程,从绘画出击、丝绸绘画、到陶器制作、雕塑课等。她透露,她还会在一些课程上资助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免费学习,“而且课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有人无家可归”,她说,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艺术的天赋,而艺术也可以成为每个灵魂居无定所的人的救赎。

(编辑:顾砚)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