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中新闻
中法教师 在学生心中播下友谊“种子”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林恩11月8日报道】现在还不是离开中国的时候。法籍教师马芫一(Stéphanie Lanois)目前任职于北京第二十一中学(以下简称二十一中),她希望和中国老师一起构建起更加完整的法语教育教学体系,点燃学生的法语学习兴趣。

2021年10月22日,法籍教师马芫一(Stéphanie Lanois)在北京第二十一中学法语教室内检查学生听写法语作业。据了解,根据2014年5月中法两国签署的行政协议,马芫一(Stéphanie Lanois)因“法文课程班”项目被选派到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担任法语老师。(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卞戈摄)

根据2014年5月中法两国签署的行政协议,2014秋季入学开始法文课程班项目开始在中国8所中学试点,其中就包括北京第二十一中学。正是基于这个项目,在法国蒙彼利埃(Montpellier)一所中学教书的马芫一2015年去到了中国。

马芫一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舍不得离开了。同时她的中文水平也在不断进步。

中法教师优势互补

据了解,2004年二十一中在高中阶段创建了法语实验班,如今学校法语课程已经覆盖从初中选修到高中实验班等不同阶段,并且拓展到联盟校二十二中校区。

学生走进二十一中的法语教室,法国名人、重要事件串起了“时间墙”;红白蓝装点的墙壁,可以展示学生作品;法国特色卡通形象、书籍放置在教室一端……

2021年10月22日拍摄的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的法语教室,法国名人、重要事件串起了“时间墙”。

二十一中法语教师张羽介绍,借助“时间墙”学生们练习语言表达,沉浸式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人文科学等。

马芫一曾是在法国中学教授现代文学的老师,自己也有着包括德语、英语等多门语言的学习经验。去中国之前,马芫一开始从头学习中文。她认为,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借助诗歌、歌曲等方式不仅能够快速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以及这个国家的人如何表达情感。而今她把这种方式带到了课堂。

在一次课堂上,马芫一给中国学生讲授维克多·雨果悼念亡女的诗《明天,天一亮》,就像她在法国课堂一样,分析文本,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与心境。她向学生提问,中国是否也有作家、诗人写过有共同之处的作品。学生提到闻一多于1926年秋天写给女儿立瑛的一首葬歌《也许》,同样体现出作者沉痛的心情。

马芫一期待,在语言之外,学生能够在中法文学作品的表达上寻找到“情感共鸣”。“诗歌究竟是更注重节奏韵律呢?还是更注重给读者创设一种情景?我希望引发学生思考。语言本身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工具,用语言来开启文学、艺术等大门才是我们育人的目标。”

马芫一谈到,《明天,天一亮》这首诗也是法国学生“语文课堂”上需要学习的作品。她希望中法学生通过学习共同的文学作品,架起一座可以相互沟通的桥梁。

2021年10月22日,法籍教师马芫一(Stéphanie Lanois)在北京第二十一中学法语教室内给学生上课。

在二十一中的法语课堂上,中国教师经常和法国教师一起给学生授课,但中国教师充当的并不是“翻译”角色,而是与法国教师相互补充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在张羽看来,中国教师的优势在于对班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更为了解,以及对于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可能遇到的困难也较为理解。而法国教师的优势除了拥有纯正语音语调之外,还包括让学生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场景更为熟悉,沉浸式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等。

“教中国学生和教法国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面对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教师同样需要通过好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马芫一反复告诉学生,“每一个学生都会犯错,语言学习就是在‘犯错’中不断进步。你们可以地表达。”

马芫一希望,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获得安全感,自信表达,放松学习。

“如果说中法课堂的差异,那可能就在于集体性方面,中国有固定的班级。但是可以运用这一点来带动一部分相对被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马芫一说。

在学生心中播撒一颗种子

二十一中已经与法国多所中学结为友好校,定期带领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这其中一些友好校的法国学生也正在学习中文。

2021年10月22日,北京第二十一中学法语教室,法籍教师马芫一(Stéphanie Lanois)与中教老师一同授课。

马芫一回忆,友好校——法国蒙彼利埃儒勒盖德高中(Lycée Jules Guesde)一位学生与二十一中的一位中国学生结为好友,彼此来到对方的中学交流,对方的家庭进行体验。后来中国学生来到法国读大学,法国学生去到中国读书。“中学阶段的交流和互动,给中法孩子都打开了一扇门。”

张羽坦言,虽然不是学过法语的中国学生都会选择来法国留学,或者大学时选择法语专业,但是中学的这段学习经历,就像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一颗种子。“对彼此多一份了解,让未来多一个选择。”

马芫一来到中国已经有六年的时间。她还记得,刚下飞机到北京,吃的第一顿饭就是簋街的“小龙虾”。马芫一的姥爷是中国人,她对中国很早就感兴趣,但是她更希望自己的状态是一张“白纸”,抱着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和文化。

在北京胡同里的百年老校工作,马芫一感到很快乐,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学生走进法语教室,学校的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而自己和中国老师一起成为中法友谊的“播种人”。

(编辑:文耕)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