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那个老狐狸简直是童年阴影!”经过漫长的修复,1983年的动画电影《天书奇谭》4K纪念版将于11月5日登上中国大银幕。《天书奇谭》其实原本是一部中英合拍片,在被英国人“跑单”后,中国画师将这个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娓娓道来,而这部很有“中国味”的影片背后,也承载着一段中国动画的辉煌往事。
图为《天书奇谭》海报。(图片来源:电影天书奇谭微博)
BBC求合作却又“跑路”,上海美影厂决定自己拍
作为不少华人的童年回忆,《天书奇谭》的“复出”让那段记忆被再度唤醒。有人喊着欠《天书奇谭》一张电影票,早早便定好了抢票闹铃,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也总能看到《天书奇谭》角色的仿妆。
图为网友仿照《天书奇谭》中的粉狐狸化制作的妆容。(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但你或许不知道,这部经典动画其实是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忽悠”着拍的。
1980年代初,BBC拿着一份自己编写的中国神话故事剧本,找到了上海美影厂,说要由他们投资合拍动画片。可剧本写得乱七八糟,从盘古开天地到《山海经》,角色繁多,线索杂乱,简直是一碗中国神话的“大杂烩”。
于是,上海美影厂便向BBC提出,剧本需要由中方重写才能合拍。得到BBC的同意后,上海美影厂的王树忱和包蕾就承担了编剧工作,他们从原剧本中发现,有10%的情节取自罗贯中编写、冯梦龙增补改编的《平妖传》里狐狸精的故事。于是两人保留了三个狐狸精,把担子和尚改成了小孩“蛋生”,重新创作了剧本。
在全新的故事中,天宫“秘书阁”执事袁公私取天书下凡,将天书文字刻在云梦山白云洞的石壁上,因此触犯了天条,被罚终身看守石壁天书。没想到有三只狐狸精盗取了天书的内容并为祸人间,于是袁公指点“蛋生”运用天书为民造福除害,最终将狐狸精压在云梦山下,而袁公也被擒归天庭问罪……
重写的剧本得到了英国人的“点赞”,觉得的确比原来的好。于是,上海美影厂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制作。可是BBC的资金始终没有到位,而创作程序已经启动,上海美影厂便决定自己拍。
只看一眼画风,就知它出自中国动画匠人之手
就这样,一部中英合拍片成为了上海美影厂独家出品的作品。但这没有难住上海美影厂,厂里的工作人员几乎全是当时中国一流的动画艺术家。除了王树忱、包蕾,主创钱运达也是大师级选手,他曾是中国唯一被“公派”去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动画的留学生。
在这部电影中,主创们大量运用国画材料,以细腻的工笔重彩塑造了山水绘画风格的背景。比如影片一开始的“云梦仙境”,就是利用传统中国画的水墨渲染而成。
《天书奇谭》中的山水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风格。(图片来源:电影天书奇谭微博)
而在角色设计上,钱运达请到了《新华日报》的美术编辑柯明,借鉴了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多种造型方法。
就拿传统戏曲元素的运用来说,全片超过一半的人物形象都借鉴了戏曲造型。袁公白袍红脸,连鬓长须,浓眉凤眼,酷似京剧中的关公,气宇轩昂又有几分仙风道骨。而粉狐妖的脸谱对应京剧中的花旦,凤眼樱嘴,杨柳细腰,眉下一颗痣使她看起来“媚”中透着毒辣。另外,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等民俗娱乐项目也都悉数在电影中展现。就算没有家喻户晓的传统神话故事背书,只看一眼画风,也能知道它出自中国动画匠人之手。
《天书奇谭》中的袁公。(图片来源:电影天书奇谭微博)
从世界顶级到“四不像”,中国动画何时荣光再现?
最终,长达89分钟的影片全部由画师们手工绘制而成,手绘原画12万张,张张精致细腻,代表了当时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其实,BBC当初主动上门求合作,也是看中了中国动画产业在全世界都举足轻重。
中国动画的起步很早,20世纪20年代,“万氏兄弟”就在上海拍摄了中国最早一部广告动画片,直到1941年拍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在亚洲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早期为了摆脱苏联的风格影响,中国动画人创造了不少民族风格的作品,如木偶动画、皮影动画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另外,中国众多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也为动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好故事,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欧洲各大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
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在1964年获得了法国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大闹天宫(下集)》获1978年英国第1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三个和尚》捧回了中国第一座银熊奖……
2020年9月25日,由上海美影厂与上海中心携手推出的《大闹天宫》综合原画展暨万籁鸣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别纪念展,在上海中心53楼首次亮相。(图片来源:中新社)
不难看出,当时的中国动画形式非常多元化,都是由动画大师不计成本地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去做,品质上乘,许多海外的动画人都在向中国学习。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受到《铁扇公主》的触动,弃医从画,成为日本动漫发展的领军人。
同时,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扶持,本应为之后的批量产业化做铺垫,但实际上随着钱运达、万籁鸣、钱家骏等一批动画大师的退隐,行业也处于停滞的状态。
与此同时,大量海外动画涌入,青黄不接的中国动画受到了好莱坞和日式风格的影响,陷入了技术不成熟,画风不纯粹,故事没灵魂,导向不清晰的尴尬,让世界影坛中最独特的中国符号消失不见。逐渐幼龄化的故事情节,也让中国动画成了不少人眼中“小孩子才看的片子”。
2019年8月2日,山西太原一家电影院内,民众观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图片来源:中新社)
而随着近年来国漫兴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等作品让人们对中国动画重新燃起了好奇与兴趣。于是,“中国味”尤其浓厚的《天书奇谭》也被视为撬动动画市场的一根杠杆,《新京报》评论称,它的再现为中国动画注入新活力也不无可能。
至于中国动画何时能够荣光再现?或许正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编辑:李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