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秋狸北京报道】200多年前,中国乾隆皇帝通过东公司向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定制版画,这一次约定,创造了紫禁城和卢浮宫的初次相遇。10年前,卢浮宫博物馆与中国故宫博物院先后护送自己最珍贵的藏品赶赴对方的故乡,为这两个有着相似命运的国家级博物馆紧密的交流合作拉开序幕。今年,法中文化旅游年如约而至,以卢浮宫和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作为对外交往的不朽名片,将为法中文化交流架起新的桥梁。
缘起·卢浮宫迎接紫禁城
2011年9月26日傍晚,金秋的斜阳为卢浮宫染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卢浮宫的标志、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在夕阳下熠熠生辉。闭馆时间已到,游客们陆续走出卢浮宫,渐渐散去。
本该重归安静的玻璃金字塔下,此时却又聚集起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与普通游客不同,他们身着正装,手持印有《康熙皇帝便装像轴》的请柬排起长队,长龙一直绵延到门外的中庭广场。与此同时,卢浮宫的外墙之上,康熙皇帝身着朝服的巨幅海报高高悬挂,这个来自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用仿佛穿越时空、若有所思的威严目光打量着眼前的异国风光。
这是这座博物馆并不多见的场景。当晚,《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在这里揭开帷幕,154件来自中国故宫博物院的皇家文物首次来到昔日的法国皇宫之中,将欧洲从马可·波罗起埋下的对东方古国的无尽想象变成现实,呈现在观众眼前。展览取名“重扉轻启”,意为将昔日禁卫森严的皇宫中的一道道厚重门扉徐徐打开,让观众徜徉其中,领略明清皇宫的奢华往日与神秘威严。
展览的法语名称——《卢浮宫迎接紫禁城——中国皇帝和法国国王》——更直观地展现出了中法文化的交汇、交锋与交融之意。与众多曾在卢浮宫举办的特别展览不同,“重扉轻启”不在卢浮宫惯常的临时展览区域举办,而是以紫禁城与卢浮宫的历史文化对比为主轴,将中国文物穿插在卢浮宫三个重要的展区中,相映成趣地连接起两个博物馆所代表的东西方文化,通过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帝和与他们同时代的法国国王进行跨时空的对照,展示了两国在元朝到清末近800年,尤其是“康乾盛世”间里曾经有过的文化和政治交流。
北京天气晴好,市民在拍摄北京故宫角楼,乐享周末休闲时光。(图片来源:中新社)
展览在三个不同的大厅里围绕三条主轴展开:展示卢浮宫历史的叙利馆(Sully)在展览期间成为两国国王和皇帝“会面”的地方,策展团队通过交错对比两国的编年史,展示了中法两国历史相交的痕迹;在中世纪城壕遗址展厅中,一座以1:350比例制作的紫禁城全景沙盘可以让人从全局感受到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并于城壕墙壁以视频展示康熙、乾隆的画像和书法作品;展览的重点最后集中在黎塞留(Richelieu)展厅,因为乾隆皇帝的艺术收藏在此展出。参观者可以了解到,这位中国皇帝在诗词、曲赋、书法、绘画与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同时也是眼光敏锐的鉴赏家和收藏家,在推动中国艺术发展领域的成就绝不亚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绘画,书法,建筑,陶瓷等工艺在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都得到大力的发扬,就连一些西方的艺术家都被延揽,成为有名的中国宫廷御用画家,比如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兼画家郎世宁,和法国人让-德尼·阿蒂雷(Jean-Denis Attiret,他的中国名字为王志诚)。
此次展览在很多方面都意义非凡,这是故宫首次出借数目如此众多的宝物,是中华文明遗产首次在西方主流古典文明的核心地带如此高水准、大规模地被展示。更重要的是,展览的举办打破了中国文物只能在吉美博物馆等东方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惯例。这也是为什么,展览由时任中国国家主席和法国总统萨科齐亲任“监护人”,最终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取得巨大成功。
对话·欧亚两端的对视与交集
作为东西方两大宫殿博物馆,处在欧亚大陆两端、地理位置相隔10000公里的卢浮宫与故宫之间的共同点,比想象中还要多:两者均建立在古代皇宫的基础上,均拥有对称的建筑格局并坐落于各自国家的首都中心,既见证了伟大统治者的兴起,也目睹了王朝的没落,并成为各自国家历史的象征。同时,作为昔日皇宫贵族专属的享受之地,两者在经历漫长兴衰后都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馆,在另一种意味上青史留名。
有着相似际遇和共通命运的“两宫”,携起手来进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两座气质完全不同、又有着相似历史的国家级博物馆的正式合作,至今开始不过16年。
“重扉轻启”展览实际上是两馆间的第二次合作。2005年,借由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年”的契机,故宫与卢浮宫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签署了第一个五年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作为第三届“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的重点文化活动,卢浮宫于2008年在故宫午门举办了《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览。此次展览共展出绘画、雕塑、陶瓷、家具等文物100件(套),较为全面的展现了拿破仑辉煌的一生和拿破仑时期卢浮宫丰富的文物珍藏。在近三个月里,中国公众与这位法国的传奇人物“亲密接触”,该展的成功举办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也增加了两馆合作的信心。从那时起,交换展览“重扉轻启”便提上日程。
2010年11月4日,访问法国期间与萨科齐达成共识,支持故宫博物院和卢浮宫博物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故宫与卢浮宫在爱丽舍宫再次签署了五年合作协议。两馆之间的合作自此不断紧密。
回顾产生交集的原因,当时的卢浮宫博古馆馆长亨利·卢瓦耶特(Henri Loyrette)说,随着参观卢浮宫的中国游客从每年几万增加到几十万,卢浮宫强烈希望与中国合作。最终选择故宫博物院,是基于两馆在历史中承担过同样的角色这一深刻原因。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也表示,与卢浮宫博物馆的战略合作是故宫“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近年来,故宫的对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已与世界各大博物馆建立起稳定而密切的联系,通过与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的合作平台,故宫博物院很好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让欧洲人更了解中国。
展览互换、专业人员互访、学术项目交流等活动只是两馆间合作的一部分。卢瓦耶特说,卢浮宫与故宫还在博物馆陈列、策展学、博物馆如何加强多媒体信息功能等领域进行了重要的合作与讨论。郑欣淼也强调,卢浮宫的管理理念对故宫有很大启发。
作为都拥有皇家建筑群和文物瑰宝的传统皇宫式博物馆,如何为海量的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故宫和卢浮宫管理思想的重心。卢浮宫是世界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在多重角度扮演着先驱角色。1981年,法国开始进行“大卢浮宫”计划,目标是场馆的扩建以及对观众服务质量的提升。该计划使博物馆的面积达到了6万平方米,容纳的观众数量也从400万增加到800多万。但后来,所谓的“大卢浮宫”开始为其成功所累,政策逐渐从挖掘展厅面积扩展到在法国国内及世界范围内建设分馆。
卢瓦耶特说,整理和保护文物当然是卢浮宫的第一要务。但像参观路径设计以及知识产权这些以往较次要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今日的卢浮宫开始迎接主动来访的游客,甚至走出去,用文化体验、感受博物馆的方式,把卢浮宫的影响推广到原本无法企及的区域。
而故宫博物院在郑欣淼担任院长后的2003年开始提出“故宫学”的概念,用于统领、提升故宫的管理和科研水平。郑欣淼也提出了“大故宫”的概念,希望让参观者的关注点不只局限于宫墙之内,还要关注天坛、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台北故宫等等与故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历史文化景点。同时,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故宫博物馆历史等学科建设也都被纳入博物馆的工作内容。
除了提升现有参观品质,扮演好当下角色外,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各种新博物馆形式的涌现,两馆也都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努力变革中寻找新的历史定位。
卢浮宫努力在担当着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承担普及教育者的角色。卢瓦耶特说,卢浮宫一边努力使博物馆处于最佳运转状态,一边在法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向各种层面的人群进行开放和交流,比如开设分馆,比如对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推出门票优惠等。为了吸引更多层次的参观者,卢浮宫策划了“夜游卢浮宫之旅”的参观路线,还于2018年大胆地让Beyoncé和Jay-Z夫妇在卢浮宫录制了他们最新单曲的MV,流行音乐和传统博物馆的碰撞结合,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故宫也不甘落后。2012年,单霁翔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努力改变故宫过去作为“旅游景点”的习惯性定位,尝试向历史知识普及、文化教育的文博机构的定位转型。为了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故宫推出彩妆与珠宝、投资拍摄纪录片、推出多款APP……现在,故宫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的IP之一,一举一动都会在社交网络登上热搜,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新晋“网红”。
展望·中法文明对话迎来新的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旅游观光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也愈加受到欢迎,甚至成为国家的经济动力之一。
近年来,在全球游客最爱去的博物馆排名中,卢浮宫与故宫总在伯仲之间。2016年,故宫挤下卢浮宫成为当年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次年,卢浮宫又以810万人次的参观人数重回榜首。
2018年对于“两宫”更是突破的一年。这一年,前往故宫参观的人数达到了1754万,这还不包括大量免费参观的游客,这是故宫博物馆建院94年以来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年,位居世界第一。同年,卢浮宫博物馆也以1020万的参观人次打破了纪录,成为世界第二个一年接待1000万以上观众的博物馆。分析这一年的游客画像,可以看出外国游客人数急剧增加,占了游客总数的四分之三。中国游客接近100万,比2017年增加了近40%。
参观人数的增加也给两馆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卢浮宫现任馆长吉恩-吕克·马丁内斯(Jean-Luc Martinez)曾说“游客增加了220万,这也代表了超过1500万欧元的门票收入。”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也曾透露,2017年,故宫仅文创这一项的销售收入就已达到15亿元人民币。
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令世界博物馆受到严重冲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87个会员国的10万多家博物馆平均闭馆155天,参观人数与2019年相比平均下降70%,收入减少40%-60%。长期闭馆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的急剧下降对整个博物馆行业都产生了影响,使得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确保藏品安全,以及增进与公众和当地社区的联系方面的努力更加难以持续,令人担忧。
卢浮宫也受到了严重冲击,2020年接待游客数量比前一年减少72%,全年仅接待270万人,远低于2019年960万人的游客量。故宫年接待游客人数也由2019年的1900多万降至2020年的300多万。
面对危机,卢浮宫与故宫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云上”参观、虚拟导览等方式以求自救。2020年4月,“600岁”的故宫进行了第一次直播,两天内的三场直播以三条不同的路线向观众们展现了美好的故宫春日景象。卢浮宫也开通了虚拟观光路线,2021年4月还上线了中文官网,馆藏藏品数据库也同步推出。
2021年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世界各地解封在望,而中法文化旅游年的开始也让中法相关从业者振奋了精神。
2019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宣布两国决定于2021年合作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支持两国名胜古迹间缔结友好关系。根据《中法关系行动计划》,两国重申重点发展文化合作。根据声明,双方对上海西岸美术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表示欢迎,支持在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中国与凡尔赛宫”展览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在巴黎共同举办“丝绸之路”展览。双方还承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开发领域的合作,并将实施巴黎圣母院修复和西安兵马俑保护等新的合作项目。声明还表示,双方将致力于加强在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方面的交流,争取就此达成一项政府间协议。为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双方还重申愿通过联合制作、发行协议、商标转让、委约创作、竞赛、艺术家交流等方式,加强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尤其是电影、出版、音乐、建筑、电子游戏和数字化等领域的合作,并认为上述合作具有最广泛受众的传播潜力。
回顾卢浮宫与故宫的相遇、相交、相互追赶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中法之间的“遇见”带来了文明对话道路的扩展,带来了更好进行遗产保护的激励与机遇,也带来了重新创造意义的可能。随着中法文化旅游年的到来,中法两国的文明对话必将“根深而枝叶茂,行久而名誉远”。
(编辑: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