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不久前,英国保险公司Money Beach对谷歌上各国外卖搜索量和实际下单量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全球民众最喜欢的外卖前三名分别是比萨、中餐和日式寿司。中餐排名第二,在美国、英国、墨西哥以及肯尼亚等29个国家最受欢迎。
“最受他们欢迎的不是中国最好的饮食”
可以说,无数欧美民众都对中国美食无法自拔。在Youtube上,中国网红李子柒展示的中国美食更是获赞千万。而在短视频TikTok上,随便一个人做了一份中国炒土豆片也能获赞超过20万。还有人成天泡在TikTok上反复看中国美食的烹饪过程,希望把自己培养成下一届“中国厨神”。
比如一位美国的年轻华裔,在TikTok上搞了一个美食频道,叫@fakefoodshow。他最火的一个视频,拍的是他的中国爷爷。视频中,他从美国一家超市,买了一堆中国速食小吃,然后把这些小吃加热做好,挨个让爷爷试吃。爷爷每尝一样,反应都非常真实。吃到烧麦时,他连连摇头:“不!中国人不会喜欢这个的。”加上了蜂蜜、核桃、虾仁后,他尝了尝,却摇摇头感叹:这东西“浪费了虾”。
一位美国年轻华裔在TikTok拍摄自己的中国爷爷品尝自制中餐的感受。(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视频里爷爷接连的“灵魂”感叹,让不少网民思考,如今无数海外“中餐粉儿”吃到的中餐究竟正不正宗呢?“在英国、美国有很多人喜欢中国菜。可是最受他们欢迎的不是中国最好的饮食或最具代表性的饮食,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中国饮食文化在海外是被低估了。”英国女作家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栏目专访时如是说道。
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至今,这位英国女作家研究中国美食长达20年。“20年前我来四川求学时,川菜热已席卷中国,但大部分外国人却对此知之甚少。当时的英国很难找到正宗的川菜菜谱,更不用说正宗的川菜调料,主厨和饮食专家,也很少真正体验过花椒让双唇酥麻的刺痛感。”她回忆说。
不过,20年来,扶霞·邓洛普见证了西方人对中国饮食文化了解的巨大变化,“如今,麻婆豆腐成为国际食客的必点菜之一,四川也成为西方人的重要美食目的地。伦敦街头,食客们能吃到粤菜、川菜、湘菜、东北菜、淮扬菜,甚至还能品味正宗西安小吃。”
鸭舌、鸡爪毫无意义?中国人却能做出舌尖“天堂”
但即便如此,提及中餐,还是有许多西方人会想到“油腻”或“不太健康”,在扶霞·邓洛普看来,这恰恰是对正宗中餐不够了解的一个侧面。“他们(西方人)接触到的中餐大部分是餐厅里的菜肴,而非中国人的家常菜。”她举例道,在中国人家里,主食多为一碗蒸米饭或面条,再配以大量简单烹饪的应季蔬菜,各类豆制品,极少果脯以及一点点能增添风味、供给营养的鱼肉。“这样的饮食讲究荤素搭配、品类丰富、合乎时令、营养均衡,极大满足了眼鼻口腹,是我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虽然油是中餐火候与香味的核心,但并非每一道菜中的油都需要吃下去。如果西方人按照中国的礼仪,用筷子夹菜,那么大部分的油都会被留在菜盘里。
另外,扶霞·邓洛普的中国美食之旅让她了解到真·中餐对于食材选用开放包容,“一个真正技艺高超的厨师不会用‘能吃’‘不能吃’来简单归类食材,而是用烹饪技术突出优点、掩盖弱点。”她在专访中说,四川厨师甚至将猪嘴中耐嚼的上颚都做成了麻辣小吃,称为“天堂”。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西方饮食观认为,吃鸭舌、鸡爪毫无意义,而中国人却将“麻烦的小东西”做出滋味。
海外的辣椒成就川菜,英国因中式炒锅学会了“炒”
扶霞·邓洛普表示,每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都有独到之处,需要用心去感受。想要消除饮食上的误解,还需要东西方民众更加深入的交流。事实上,中西方美食交流从明朝就开始了。扶霞·邓洛普介绍,16世纪晚期的明朝末年,辣椒开始进入中国。到清朝嘉庆年间,辣椒成为当地的常见作物。其实,如果没有从海外传来的辣椒,那么麻婆豆腐、水煮肉片等代表性的麻辣川菜也不会出现在餐桌上。同样,西方饮食文化也受到了遥远东方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一位很有名的美籍华人做电视节目时将中国菜介绍给了英国。现在很多英国家庭都有一口中式炒锅,不少英国人也掌握了“炒”这个烹调做法。他们会将蔬菜和肉切成丝在炒锅里炒熟,西方人称之为“Stir and fry”,当然这种炒菜和中国炒菜相比就简单多了。
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所有现存的饮食文化都一刻不停地演进,受到新的影响,产生新的碰撞。扶霞·邓洛普说,“在今天,中国不同菜肴更是中国不同区域地理、历史、文化的生动反映。如果西方人想要探索中国文化,饮食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窗户’。”
(编辑: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