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中新闻
“中国浪潮”涌入欧洲汽车市场 能够打破玻璃天花板吗?

【欧洲时报6月10日秋狸编译】近几个月,众多中国汽车品牌登陆欧洲市场。法媒指出,这些中国品牌的到来绝非偶然,虽然仍面临欧洲人对“中国制造”刻板印象的“玻璃天花板”,但他们具有足够的竞争力,有创新的战略,且满怀远大野心。

中国品牌涌入欧洲

法国《快报》报道,对于欧洲汽车制造商而言,最近可谓“祸不单行”。在呼啸而过的新冠疫情几乎将其淹没后,他们又迎来一波波来自亚洲的对手。

爱驰(Aiways)、领克(Lynk&Co)、名爵(MG)、赛力斯(SERES)……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品牌不断涌向欧洲大陆。根据IHS Markit公司的数据,到今年年底,将有13家中国车企驰骋在欧洲赛道上。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的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韩国小型汽车的激增后,现在轮到来自中国的制造商来撼动雷诺、斯特兰蒂斯和大众等汽车巨头了。法国汽车协会(PFA)主席马克·莫里图克斯(Marc Mortureux)指出,中国汽车去年在欧洲卖出了数万台,虽然今年目前为止的销量还没有公开,但据研究预测,2025年将售出50万辆。

4月28日,观众在上海车展现场参观国产蔚来智能电动车。(图片来源:新华社)

诚然,这股浪潮距离势不可挡还有距离,但可能已经足以破坏欧洲制造商脆弱的经济平衡。特别是,这看起来还只是开始。咨询公司Sia Partners的副总经理让-皮埃尔·科尔尼欧(Jean-Pierre Corniou)说:“中国似乎决心推出一个全球冠军,并利用电动革命之机扭转汽车市场。”

被欧洲销售热潮所吸引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中国品牌的到来并不是偶然。在过去十几年间,因为深知在内燃机领域差距过大,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一直在深耕电动车市场。起初,一些大公司,如东风、上汽和吉利将重点放在巨大的国内市场,似乎并不急于走出国门。

但是,到2020年,零排放汽车的销量在全球爆炸性增长改变了游戏规则。这股趋势在欧洲尤其明显,如果制造商胆敢不遵守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可能会收到高达数亿欧元的罚单。

加之各个国家都出台了强有力的财政激励措施。例如,法国驾车者可以享受最高达7000欧元的生态奖金,还可以在更换二手车时再获得5000欧元的“转换奖金”,这些措施使得零排放车型几乎与内燃机车型一样具有竞争力。

中国也希望从这些措施中获益,填补产能过剩的缺口。“目前,中国本地工厂每年能生产4000万辆电动车,而2020年本地市场只售出了2500万辆汽车。”埃森哲公司汽车部门主管皮埃尔·格福(Pierre Gerfaux)指出。

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中国车

与人们想象的相反,这些来自中国的制造商带来的并不是超低价的汽车。现在,西方大品牌高管在上海车展上对粗糙的山寨品嗤之以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爱驰、领克、赛力斯等品牌都成功推出了纯电动SUV,这些车有着原创的设计,十分吸引人。

2020年7月25日,四川成都,第23届成都国际车展迎来专业观众开放日,吸引不少专业观众和爱车者前来参观。图为爱驰U7ion亮相车展吸引参观者。(图片来源:中新社)

“无论是在安全标准、发动机还是设计方面,这些中国制造都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名牌相媲美。”电动混合动力车Test Days的联合创始人艾默里克·韦兰(Aymeric Weyland)说。

“惊讶吗?”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汽车市场专家西蒙·瓦卢斯(Szymon Walus)分析认为,“为了在中国市场立足,大型汽车品牌与当地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他们从这些品牌中汲取精华,近几年又用在发展电动车上。而且,价格还很低廉。”“我们比竞争对手的同类车辆便宜了1万欧元。”爱驰的通信和信息主管奥雷利安·维内(Aurélien Venet)表示。

颠覆性的商业战略

事实证明,这些新来者的战略同样具有创新性。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做出了不依赖任何分销网络的决定。这显然有金钱方面的考虑,但也同样是对客户愿望的回应。“我们只有两个价格,标准版为39366欧元,高级版为42400欧元,另外还有三种外观颜色和两种内饰颜色可供选择:客户可以在几分钟内在我们的网站上做出决定。”奥雷利安·维内说。在售后服务方面,这个创建于2017年的年轻品牌已经与法国汽车零件店Feu Vert连锁店达成了合作。

吉利旗下的领克走得更远。像Netflix等流媒体订阅服务一样,公司提供每月500欧元的会员资格,包括车辆租赁、保险和维修。“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因为与长期租赁不同,你可以随时停止和恢复订阅。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与几个人共享订阅。”领克国际的首席执行官魏思澜(Alain Visser)强调。这种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因为15000名欧洲客户中的90%(包括法国的1500名)都选择了订阅模式,而非传统的购买模式。

将挪威作为测试市场的中国品牌蔚来(Nio),则推出了可以快速更换电池的换电网络,从而将司机从繁琐的充电任务中解放出来。

但是,在许多欧洲消费者心目中,中国制造仍然是质量差的代名词。“中国汽车浪潮”的出现,能否足够打破这层“玻璃天花板”?

“随着华为和小米手机的到来,人们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们展示了中国制造商的技术和质量。”艾默里克·韦兰说,“这(中国汽车品牌到来)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因为欧洲人对他们的汽车品牌非常忠诚,但我认为在三到五年内,这将不再是问题。”

(编辑:文耕)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