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中新闻
在云端,重新发现中英“不解之缘”

【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实习记者戴锦镕、丰采盈报道】“在英国重新发现中国:从孙中山到五四运动”讲座由中国驻伦敦旅游办事处和英国中国旅游服务及咨询中心主办,中国驻英国使馆文化处支持。4月26日,中国驻英国使馆、英国子午社、英中了解协会、伦敦华埠“中国站”、明爱(伦敦)学院、筷子俱乐部等机构人员180余人参加了活动。

该活动由英国华裔主持人、电视制作人彭文兰女士主持,英国知名汉学家、大英图书馆中国部前主任吴芳思(Dr Frances Wood)主讲,并邀请曾在伦敦营救孙中山先生的康德黎医生的后人休·康德黎(Hugh Cantlie)先生作为发言嘉宾。

吴芳思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专业,1975-76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历史,1977年入职大英图书馆,曾任中国馆馆长30余年,撰有十余部专著,涉及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方方面面,是向西方民众介绍中国历史文化最为重要的学者之一。

吴芳思结合其近作《谁背叛了中国——中国与一战》及其对孙中山伦敦蒙难始末的研究,回顾了孙中山伦敦蒙难、中国劳工旅参加一战、中国在巴黎和会遭盟友背叛、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从外国学者角度解读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诱因及发展进程。

4月26日线上讲座中,休·康德黎分享父亲肯尼斯·康德黎与周恩来进行会谈的照片。(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她提到,一战期间,尽管中国距欧洲主战场较远,没有直接参战,但日本和德国对青岛的围攻,以及英法两国招募的约14万中国劳工都体现出中国为一战做出的巨大牺牲。但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意四巨头却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划分给日本。这在中国国内掀起了罢工罢课的浪潮,学生和工人们抵抗凡尔赛和约的签署,掀起了浩浩荡荡的五四运动。在20世纪初,中国政府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打交道。固步自封的清政府与思想开放的新时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孙中山与伦敦的渊源颇深。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朝政府悬赏通缉,1986年,他由纽约乘船抵利物浦后换乘火车来到伦敦。孙中山在伦敦时,游览各处,开阔眼界,也经常在大英图书馆阅读包括农业、采矿业等较为实际的学科和民主科学类书籍。为日后他参与的革命运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后,前英国陆军上校,作家休·康德黎分享了家族四代人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以及家族旧照、孙中山书信等珍贵资料。其祖父詹姆斯·康德黎(Sir James Cantlie)为伦敦外科名医,1887年赴香港工作,创办香港西医书院,对孙中山颇为赏识,并成为孙中山的老师。当孙中山在伦敦被清廷驻英使馆绑架后,获知消息的康德黎与多方友人在英国警局、外交部与报社之间奔走营救,最终迫使清使馆释放孙中山。1897年,孙中山还撰写了《伦敦蒙难记》铭记康营救之恩。

休·康德黎的父亲肯尼斯·康德黎(Sir Kenneth Cantlie)是知名铁路工程师,1929年被国民政府聘为铁道部技术顾问,1930年举家到中国工作。肯尼斯·康德黎根据中国地形特点,设计了KF1-7型火车机车,最高时速为每小时120公里,这种机车在中国一直行驶到1977年才全面退役。现在还有一台保存在北京铁路博物馆。

1981年,中国政府将一台1935年制造的同型机车送给坐落在约克的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展出。休·康德黎1932年出生于上海,后迁居南京。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全家于当年12月返回英国。但康德黎一家和中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休·康德黎提到他的父亲每次去中国都会和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见面吃饭。休的小儿子查尔斯·康德黎(Charles Cantlie)也曾赴北京大学学习中文,英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也会继续在他的家族交融、传承。

彭文兰上世纪60年代从印度加尔各答移居英国,先后在利兹大学学习法语、德语,在剑桥大学学习现代汉语。1978年赴中国工作,在外文出版社担任翻译。198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首档英语节目《星期日英语》担任主持人,成为中国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上世纪80年代末,彭文兰返回英国成为独立电视制作人,制作了大量与中国相关的纪录片。其中,《中国劳工旅:一战中被遗忘的面孔》在英上映后引起广泛反响。

作为该纪录片英国部分的制片人,她也从拍摄过程中了解了更多中国劳工旅的历史。他们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在战场修建公路、战壕,维修铁路和坦克,甚至拆除未引爆的炸弹。无论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但劳工旅在一战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彭文兰希望关于这段历史的书籍及影片的出版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

彭文兰在嘉宾对谈中与观众分享了她父亲参加孙中山先生葬礼以及她本人参与孙中山伦敦蒙难电视片制作的经历。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中英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中国驻英文旅团队从去年4月开始启动“英国涉华文史目的地调查”项目,以“英国境内、中国相关、游客可访”为基本指导思想,撰写了20余篇与中国历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名人故居调研文章,通过驻伦敦旅游办事处微信公众号发布,受到中国读者和在英同胞的欢迎。“在英国重新发现中国”是由此项目衍生的中英文旅交流新品牌,于2021年3月推出。

(编辑:秋狸)

分享到:
网友热评
  • 暂无评论数据!

下载欧洲时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