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瑞典服饰品牌H&M等切割“新疆棉花”的言论问题仍在持续发酵。目前,H&M已经在中国各大电商平台下架。在华为、小米等手机应用商店中,H&M电商App也已经无法搜索到。实体店内,顾客也是门可罗雀。
但实际上,在此之前,以H&M为代表的快时尚巨头们在中国的日子,已经不好过了。
欧洲快时尚品牌中国受挫
2007年,H&M进入中国后迅速走红,首家门店开启时门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甚至遭到了哄抢。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十几年后,这个瑞典品牌却屡屡被和“关店、清仓、打折”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北京《国际金融报》报道,近年,欧洲“快时尚”行业负面消息频出,退出中国市场、业绩下滑等消息屡见不鲜。2016年,英国快时尚电商ASOS以1000万英镑的代价结束在中国的运营;2018年,“英国高街鼻祖”TopShop在进入中国的第六年宣告其在中国业务的终止;同年,快时尚品牌New Look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英国的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几乎全军覆没。
3月25日,山西太原,市民从一家H&M店前经过。(图片来源:中新社)
2020年的疫情更成了压倒快时尚门店的最后一根稻草。2020年7月,英国快时尚品牌Superdry陆续关闭自营专卖店以及品牌电商旗舰店;8月,隶属于荷兰BRENNINKMEIJER家族的快时尚C&A出售中国业务,仅保留在欧洲的门店;11月,法国品牌Etam(艾格)女装成衣线宣布破产;2021年1月,凭借其旗下Zara品牌而为人熟知的西班牙时装零售集团Inditex宣布将关闭其在中国所有的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实体店。
几乎所有退出、关店的原因都类似。2012年到2016年,H&M利润率从18%跌到了12.8%;Inditex的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亏损了15亿,这是它上市近20年的首次亏损。
快时尚巨头为何跌落神坛?
“快时尚”一词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欧洲称之为“Fast Fashion”,而美国把它叫做“Speed to Market”。因快速、时尚、低价、款多等特点,快时尚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在GAP、Zara、H&M、优衣库等品牌的带领下,快时尚服饰在2000年初迅速征服了当时处于审美成长期的中国消费者,并牢牢占据了市场。
但如今一提起快时尚,紧接跟随的就是“大败退”。美国快时尚巨头GAP近日被曝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该消息下面,不少网民留言抱怨GAP的衣服款式单一,设计偏向欧美,性价比不高,且近年来出现产品质量差、舒适度不佳等问题。对于GAP败走中国市场,普遍不太意外。
这些评论也体现出了中国网民对其他快时尚品牌的态度。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后,中国的消费环境已今非昔比,快时尚行业经营策略、营销渠道、市场格局等方面早已风云巨变,快时尚品牌已经不能单靠低价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电商的冲击是第一个理由。亿欧EqualOcean分析师兰艺表示,ZARA等传统“超市式”的销售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电商、直播经济发达的现在,快时尚品牌不仅没有将自身“快”以及“高性价比”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同时,传统快时尚品牌库存囤积,常见做法是打折出售,然而低价并不能完全吸引到现在的年轻人。
更重要的是,GAP当年引以为傲的SPA模式(一种从商品策划、制造到零售都整合起来的垂直整合型销售形式)也被电商们打破了。中国国内供应链愈加完善,直播带货使得库存不再积压,对整个服装行业都进行了重构。
民众从ZARA服装店前经过。(图片来源:中新社)
另外,快时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饱受知识产权诟病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以Inditex集团为例,2016年,Zara就因涉嫌抄袭遭到众多设计师的联合抵制。2018年,意大利米兰法院对奢侈品运营公司OTB与Inditex长达三年的“设计抄袭诉讼”作出判决,判定后者对前者外观设计专利的损害赔偿。2020年,丹麦品牌Rains也在与Zara为期四年的知识产权侵权中赢得诉讼。层出不穷的丑闻逐渐磨灭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设计流于平庸、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也越来越无法吸引中国消费者,特别是逐渐成为消费主要人群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如今,年轻一代对时尚、消费观念与以前不同。太平鸟集团董事长张江平曾表示,“与过去盲目追求西方时尚风潮的中国消费者相比,如今的消费者状态更理性,对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一些性价比高、品质优良的本土新生品牌也更友好、更包容。”
百度发布的《百度国潮自豪大数据》报告显现,自2009年至2019年这十年间,中国品牌的关注度占比由38%增长到70%。而从2018-2019年,国潮在消费品、服装品牌、文化文娱等范畴更是全面迸发。报告称,2019年1-7月,各大电商平台关于“国潮”的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了392.66%以上,而其中最大的消费人群则是95后,他们所贡献的销售额高达25.8%以上,远超其他年龄段的消费人群。
而社交平台、电商平台以及短视频等平台的崛起,在赋予年轻人越来越多选择的同时,也加速了快时尚这一时代的落幕。
自救的快时尚品牌,能否绝地重生?
不过,尽管快时尚品牌的黄金时代已落幕,但也并不意味着它会完全消失。
《中国产经新闻》报道,面对严峻的局面,品牌纷纷努力“自救”。2020年10月,Zara全球旗舰店亮相北京王府井,该门店强调科技感,并上线不少限量的、独有的产品。Zara及其母公司Inditex还在加强在线上业务的布局,将投入10亿欧元用于支持在线平台业务,同时投入17亿欧元用于升级整合的店铺平台。
品牌也渴望做出改变,尝试更多新领域。ZARA发布唇膏系列ZARA Ultimate,进军彩妆市场的同时,整合家居副线ZARA Home,在中国受到欢迎。另外,C&A进军婚纱市场、GAP加码童装业务,也是为了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而努力尝试。
在解决品牌形象的问题上,H&M近些年增加了供应链投入,发展高端副线,试图拉开产品价格层次,摆脱快时尚的标签。
业内分析人士预测,快时尚品牌未来将仍在加入电商平台、推出高端新品牌、打出联名牌等方面加速调整步伐。
(编辑:秋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