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中新闻
中国旅游杂志Amazing China亮相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

【欧洲时报】11月4日至6日,2019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WTM)在伦敦ExCel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全世界182个国家约5万多人参加了本次交易会。中国展区以高铁造型惊艳亮相,获得中外嘉宾的一致称赞。同中国展区一起亮相的还有全新创刊的全英语旅游杂志Amazing China。杂志中不仅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中国旅游文化信息,还特别要求多位英国名人撰写中国游记和感想。本期《欧洲时报》特别转载了英国“虎啸”乐队和前天空新闻主播戈登·莱德利的游记,展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Amazing China杂志的出版得到中国驻伦敦旅游办事处薛伶主任(右)的支持和WTM主办方的高度肯定。(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主办方供图)

Amazing China杂志11月4日在WMT开幕式上首次正式亮相。之后很快就获准进入英航在伦敦希思罗和盖特威克机场的贵宾室;得到大英图书馆国际期刊代码中心颁发的ISSN代码……

与此同时,杂志在伦敦、都柏林等城市的酒店、机场、银行等办公场所、欧洲之星列车、P&O游轮码头等全面铺开。其中6000份同步进入英国著名休闲杂志Time Out发行渠道,杂志还将以2.99英镑的标价在伦敦等大城市开始零售……

在传统纸媒不断受到新媒体挑战,发行、销售不断萎缩的今天,为什么一份新创办的杂志能逆势而行,取得这样的成绩?

出版方德孚传媒CEO、Amazing China杂志主编Kevin Sui认为,虽然纸媒市场总体在全球都呈颓势,但Amazing China的成功得益于两个“涨势”:一是英国专业化小众出版物势头强劲,高质量杂志仍是白领阶层获取休闲信息的重要平台。另一个则得益于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的大背景。“西方受众第一手权威中国信息需求日益强劲,但市场上没有足够的产品,Amazing China填补了这个市场空白。”

在创办Amazing China杂志之前,德孚传媒已经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合作,在英国Sky TV上开设了全英语中国时段China Hour,三年来累积了三千多万的收视。Kevin认为,两者大受欢迎是同一道理。

Kevin特别提到,除了德孚传媒在编辑、印刷、发行方面的特长和资源优势之外,中国驻伦敦旅游办事处提供的丰富文字及图片也是杂志得以在短时间内出版的关键。体现了旅游办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本地特点、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精准推广中国旅游文化的务实工作作风。

中国驻伦敦大使馆文化处于芃公参对杂志的专栏文章赞赏有加。“从英国国会议员贝茨勋爵中国慈善徒步到德孚传媒签约乐队The Hoosiers体验西安音乐文化,以及为配合本次WTM中国馆主题,请《孤独星球》旅游作家撰写中国高铁游指南及德孚传媒执行主编Gordon Radley乘坐中国高铁、对比中英铁路旅游的感受,四篇文章的主题、内容和编排都非常棒!”

Amazing China也得到了媒体专业人士的肯定。竞立传媒(Mediacom)英国文化投资及全球跨地区线下投资董事桑杰·谢比表示,“Amazing China涵盖了那些希望从文化和旅游角度更多了解中国的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按计划发展下去,任何涉足这一领域的品牌都能会利用这一广告新平台。”

首期Amazing China杂志印刷四万份。作为季刊,下期杂志计划1月15日出版,内容将结合英国春季旅游,集中介绍中国海南、贵州等目的地,同时增加中国工艺、美食等文化内容的分量。德孚传媒已着手安排中国春节期间在特拉法加广场周围派发,并部署丹麦、瑞典等北欧市场的发行和物流及与当地媒体合作。

戈登的火车情缘始于八岁。

我的高铁情缘——中国为我带来了最快的火车之旅

八岁时我想要成为一名火车司机、天气预报员,或是电视主持人。幸运的是,自21岁起,我便一直以最后一种身份工作,不过很多次我还得临时客串天气预报。

我对火车旅行的热情一直在延续。尽管我从未踏入Michael Portillo的领域——从政客变身火车旅行纪录片主持人。但在我年轻时候,还真为儿童电视做过关于各种蒸汽火车的节目。

我喜欢乘卧铺火车去苏格兰。每晚9点20分左右,当这些全欧洲最长最重的火车从伦敦Euston车站启程时,那种兴奋感是巨大的。

清晨时分,窗外苏格兰荒原的景色令人惊叹。

接下来,在Inverness享用正宗苏格兰式早餐后,火车由东至西,横跨苏格兰。一些全英国最精华的美景由此让人目不暇接:山峦、湖泊、展示无限的壮丽、僻静与荒芜。

然而中国有的,是特快之旅。

尽管我们英国发明了铁路,但在中国,高速出行已成常态。由于英国铁路线路过于老旧,线路蜿蜒,伦敦周边的火车经常不得不以极慢的速度运行。

英国的高速列车最高时速每小时201公里,同时还有一条时速300公里的专用高速线(HS1)。

如今,一条全新的专用主要高速铁路线——2号高速铁路(HS2)正在修建中。它将以每小时360公里的速度,连接伦敦与英国北部和中部地区的主要城市,缩短前往苏格兰的旅行时间。项目的第一阶段通至伯明翰,预计于2026年投入使用。到2033年,线路将直达曼彻斯特和利兹。

不过英国政府很有可能因为造价等原因取消大部分HS2的建造,导致线路止于伯明翰。

我对中国高铁短暂的第一瞥,是在武汉横跨长江的大桥上。

中国的高铁是一个由客运专用铁路系统组成的网络,设计速度在每小时250-350公里之间,是全世界最长、也是使用率最高的高速铁路系统。

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高铁火车是在天津,就在我搭乘它前往北京之前。我无法让自己的视线从车厢内的速度显示屏上转移开来。之后我又几次搭乘高铁去青岛,但这种兴奋感一直都在。

大约有15组列车在北京和青岛之间运行:大部分高铁在3-5小时内行驶819公里。同一线路上也有传统火车,但它们则需要8.5-9小时。

高铁在加速时十分平稳。它们仿佛像是滑进又滑出了车站,发动机噪音在外部保持在最低限度,在内部则几乎静音。

我的家乡萨里位于英格兰东南部,在前往伦敦的当地火车上,有时你会被震来震去,即使火车的行驶速度只有每小时48公里。然而在中国的高铁上,即便在以最高时速行驶时,也能做到硬币立而不倒。

车上还有贴心的乘务员提供不断的服务,他们会提供一些很棒的果盘。火车穿越大片农田,跨过山丘,驶过群山,这是我在旅途中特别喜欢的一部分。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人能迅速适应那种速度。短短几分钟,一切变得那么自然。仿佛乘坐着一家没有噪音和气流颠簸的地面飞机。

最终,火车在新翻修后的青岛火车站缓缓停下来。最早的钟楼和车站仍屹立在现代部分之侧,看起来非常欧式。让你感觉可能是在西班牙、法国或者真正的德国。尽管其实也不足为奇,因为德国人在1898年到1914年间占领了该区域,并对其建筑和啤酒产生了巨大影响:著名的青岛啤酒便得名于这座美丽的中国东部海滨城市。

对于一名在中国的英国人来说,更快捷的铁路出行,这也许是对我们在英国未来更好事物的一种体验。同时也有着对中国下一代高铁的期待,因为它将跑得更快。

(编者按:本文作者,戈登·莱德利 ;本报编译,Nancy Wu。)

艾伦和欧文跟随西安当地艺术家学习秦腔。

摇滚东西:“虎啸”乐队的西安记忆

人们都说世界在变小,可我们的感觉却是:西安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大了。幸会西安,但一周的旅途是短暂的,要想真正、全面、彻底地了解这座城市,恐怕需要一年,没准儿两年的时间。

中国丰厚的历史和文化足以吞没我们一千遍。采风之旅的最后一天,连日来紧张的拍摄和好客主人的大餐小宴已经开始让我和我的吉他手同伴欧文感到疲惫。可是当我们来的兵马俑博物馆,看到那些每个都不一样的陶俑站立在离秦始皇帝陵墓不远的黄土坑道之中,中国在我们心中却开始慢慢清晰起来了。

我们短暂的七天之行可以说是目不暇接:每天都是全新的体验、全新的文化、全新的美食、全新的历史(至少对我们来说),其中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些热情的人们。抵达西安的第一天我们就重逢了“秦驹”安塞腰鼓队,之前拍摄启动仪式上他们曾和我俩同台表演了我们的代表作Goodbye Mr.A。腰鼓队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击鼓、跳舞、挥舞红绸,同时还要有节奏地摇摆头部。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协调能力实在太差了,不管这些老师们多么的尽心,我们的腰鼓还离及格差很远。不过,除了他们的技艺,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个腰鼓队成员之间那种亲如兄弟姐妹的氛围。

学完了腰鼓,第二天我们的课程是秦腔。女角的高音和伴奏与西方歌剧截然不同。小小的两根筷子一样的鼓棒竟然能让一捧大的一个小鼓发出不可思议的高音量,而且除了中间小小的一块儿,整个鼓几乎就是一块实木!语言的障碍让我们对唱词只能一知半解,但高亢的腔调、亮丽的服装,让我们感受到秦腔深深扎根于陕西的历史和传统,也无处不透着陕西人的那种自豪。

如果说秦腔还有语言障碍,我们在大唐芙蓉园遇到的一组大鼓表演则用音乐和鼓点儿把东西两个文化连在了一起。十人一组的大鼓表演服装艳丽威武,半圆形的阵势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古代的战场。更有幸的是,我和欧文获邀跟他们一起表演了一段,我自然打鼓,欧文的大钹也击得不错。我们还把当时的鼓点儿录了音,留给将来的创作参考。离开大唐芙蓉园,我不由得思考:英国的音乐追溯到甲壳虫乐队之前差不多就没什么了,你也几乎找不到哪个十几岁的英国小屁孩儿在学习四五百年前的歪脖子古琵琶。可是中国的年轻人还在打几千年的大鼓,传统而富有仪式感的音乐仍然是中国人今天生活中的一部分。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有些传统艺术形式值得担忧的一面。采风的第三天我们在永兴坊遇到了一组皮影艺人,他们的唱腔和画面不次于秦腔,皮影人物复杂的武打真实得都有些血腥,但场内的观众却寥寥无几。几位着装讲究的老人认真操弄着土吉他和几样简单的打击乐器,他们高昂的嘶吼伴在音乐中透着一丝凄凉:他们会是中国最后一批皮影艺人吗?

我们流连于他们的神奇旋律之中,直到外面食物的香气唤醒了我的饥肠。不用说旅途全程每餐桌上都有吃不完的美食,七天时间里我恐怕光是吃各种面条就增加了三十斤体重,其中十五斤要怪那些又宽又长的BiangBiang面。挑起一根,你会猜想几千年前的中国武士是不是就是一边大碗吃着这样的宽面,一边听着帐外雷鸣般的鼓声。

见识了民间的皮影,不学习一下高雅的古琴实在说不过去。就在拜访8000兵马俑的前一天,我们终于有机会亲手弹拨了这种有着2500年历史的乐器。不得不承认,所有乐器中,古琴可能是我的最爱,因为它的音色是那么的温暖、宁静。如果说面条安慰的是我们的肠胃,古琴则是对我们“饥耳”最好的赏赐。

去中国之前,我们期待的是学习一些中国民间音乐的技巧,回来充实我们的流行音乐创作。但西安之行结束时我们意识到,可以带走的实在太多太多了。七天的采风,其实是一次开眼、开胃、开耳、开脑的文化之旅。丰富的历史、热情的人们,无一不让我们回味无穷。如果中英两国能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我们真可以创造出一个银河系那么多的新点子,让整个世界,特别是整个世界的音乐和文化,受益无穷。

七天的旅途是一场盛宴,而我们就是永不知饱的孩子。

感谢西安!期待再见!

(编者按:本文是艾伦·莎兰德为新近出版的英国旅游杂志Amazing China撰写的专栏文章并由Amazing China编译为中文。)

(编辑:季节)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