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汤林石编译】作为第一个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黑人,威廉·爱德华·布尔哈特·杜波依斯是美国最重要的黑人知识分子之一。在《受创的世界》一书中,布兰迪斯大学教授查德·L·威廉姆斯讲述了杜波依斯的传奇人生。
本书主要聚焦杜波依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也涵盖了之前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杜波依斯的重要人生节点。
《卫报》书评指出,这部传记的作者和描写对象都是很有趣的作家。在1903年出版的文集《黑人的灵魂》中,杜波依斯确立了自己“思想激进派”和“积极斗争者”的形象。威廉姆斯认为,杜波依斯在这部文集中倾注了“他所有的才华和痛楚”,它结合了“哲学的视野、历史的胆识、文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精确性、自传式的内省、政治的紧迫性、音乐的抒情和诗歌的情感”,是“一种难以分类的文体”。
杜波依斯向另一名美国黑人作家布克·托利弗·华盛顿公开“宣战”。华盛顿是当时知名的教育家,他提倡黑人多学习实用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杜波依斯认为,华盛顿是“白人资本家的代言人”,目的是“将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的种族主义合法化”。
正是在这部文集里,杜波依斯提出了他早期的知名观点之一:肤色赋予了美国黑人独特的“双重意识”。这是一种“总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自己的感觉”,是用外界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灵魂,而外界的目光往往是蔑视和怜悯的。“人们会感到自己身上的双重属性,既是美国人,也是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股互不相容的力量;一个身体里有两个相互交战的理想,只能依靠顽强的意志才不会被撕裂。”
威廉姆斯在读大学本科时第一次读到《黑人的灵魂》。此后,这部文集一直是他心中的标杆。《卫报》认为,非裔美国人的“顽强意志”也是这本杜波依斯传记的脊梁。
左图为《受创的世界》,右图为本书作者查德·L·威廉姆斯。(图片来源:麦克米伦出版社/作家官网)
在《黑人的灵魂》出版6年后,杜波依斯成为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的创始人之一。他同时担任研究部负责人和协进会月刊《危机》的主编,这让他得以在1910年之后的24年里,直接接触到成千上万非裔美国人的心灵和思想。
1915年,杜波依斯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证明“欧洲文明已经失败”。但他认为,尽管英国、法国和比利时都有不堪的殖民历史,有色人种仍然必须与它们站在一边,因为德国胜利将是最糟糕的结果。
杜波依斯利用《危机》的影响力来宣传非洲黑人在一战中对法国的贡献,在塞内加尔散兵的照片上方印上引人注目的标题,例如“来自塞内加尔的黑人士兵为保护欧洲文明而战斗”。
当总统威尔逊在1917年带领美国投入一战时,杜波依斯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态度:“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战争是地狱,是文明的终结,是对野蛮的呼唤。”然而,怀着一种融合了“妥协、实用主义、爱国主义和希望”的心态,杜波依斯最终支持美国参战,因为他认为这是“非裔美国人获得充分公民权利的一个机会”。
杜波依斯有一个重要的盟友——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主席乔尔·斯宾加恩。这是黑人与犹太人联盟的一个早期例子,后来也成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斯宾加恩提议为黑人军官单独建立一所培训学校,这激怒了许多黑人报纸。但杜波依斯认为,鉴于社会偏见的严重程度,这是一种“必要的恶行”。他称这种隔离是“临时措施”,旨在“打击而不是鼓励军队中的歧视”。
美国战争部长接受了协进会的提议,1000多名黑人军官接受了单独培训。但杜波依斯前往法国后发现,一些白人军官让黑人士兵的生活犹如地狱。他们散布谣言,污蔑黑人士兵“强奸了大量法国女性”。一名白人上校以“有碍相互信任和团队精神”为由,要求将黑人军官从他的军团中除名。杜波依斯写道,黑人军官因“美国人对肤色深不见底的仇恨”而深感恼怒。
他咨询了法国各地的市长,最终得出结论:美国黑人对待法国女性的态度比美国白人部队要尊重得多。整个第369步兵团,即来自纽约哈林的“黑人军团”,都获得了法国的荣誉勋章。
图为来自纽约的第369步兵团中的部分黑人士兵。(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
一战结束后,杜波依斯和5000人一起见证了法国人在夏乐宫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表彰有色人种部队。法兰西剧院表演了“殖民地部队在战场上的英勇行为”,歌剧演唱家们则演唱了激昂的《马赛曲》。这个盛况“超出了杜波依斯所见过的对黑人的任何赞美”。
然而,回到美国后,这些黑人退伍军人却在1919年的“红色夏天”种族骚乱中遭遇了暴力。那一年,有76名非裔美国人被处以私刑,其中包括至少11名黑人退伍军人。第369步兵团成员——24岁的莱罗伊·约翰斯顿在阿肯色州被拉下火车,与他的三个兄弟一起被处决。他们的尸体被霰弹枪打得千疮百孔,被丢在路边,几乎无法辨认。
一名黑人士兵目睹了这些流血事件,他在给杜波依斯的信中问道:“为什么黑人为了让美国白人安全地享受民主而在离家3300英里的法国死去,而民主却把黑人排除在外?”
《出版商周刊》书评称,威廉姆斯将杜波依斯演绎成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乐观心态被种族主义的顽固所击溃,也为这个关于美国民主局限性和脆弱性的故事增添了辛酸的色彩。本书既是对人物的研究,也是对美国那段灰暗时代的深入研究。
(编辑:唐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