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5月22日秋狸编译】“我不再需要好莱坞!”美国著名演员约翰尼·德普近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如此宣言。在因与前妻的离婚案被好莱坞抵制时,这位著名演员在法国依然受到欢迎。法国电影业为何如此宽容?分析指出,在对艺术家形象的美化倾向与法国式强奸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法国电影业在对性别歧视和性暴力案件的认识上仍然滞后。
法国,争议影人的“避难所”
赫芬顿邮报法国版报道,近日,约翰尼·德普携历史传记片《杜巴利伯爵夫人》来到法国,该片被选为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他的亮相引发了众多批评。因前妻安伯的家暴指控,德普的事业在好莱坞陷入停滞,而戛纳艺术总监蒂埃里·福茂在18日的采访中对德普的争议表态“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后,则引发了对整个法国电影业系统的更大批评。
5月17日,在法国戛纳举行的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开幕影片《杜巴利伯爵夫人》的导演麦温·勒·贝斯柯(左七)携主创亮相拍照式。(图片来源:新华社)
德普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好莱坞因#MeToo浪潮声名狼藉后在法国找到“避难所”的人:被养女指控性侵的伍迪·艾伦新片不断;1977年起就被控强奸未成年人的罗曼·波兰斯基多年来获得了十项凯撒奖;深陷性侵丑闻的名导吕克·贝松和名演员杰拉德·德帕迪约的事业几乎不受影响……
“仿佛法国是在袖手旁观。”法国著名政治记者埃德维·普莱内尔感叹道。
法国电影业观念为何如此滞后?
波尔多蒙田大学电影研究名誉教授詹妮薇芙·塞利埃指出,在这一由男性集体意识统治的行业,女性意识的进步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禁锢。
5月15日,人们在电影宫外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海报前自拍。(图片来源:新华社)
她说,在法国电影业,围绕艺术家形象的光环让这些实施性暴力的男性能获得一种政治家所没有的同情资本,这种资本来自一种非常法国化的意识,即创造性的天才可以凌驾于任何社会规范甚至法律之上。
“在法国,用性别研究工具来分析电影几乎是一种禁忌。”塞利埃指出,因为这样就把“伟大的创造性天才”带到了普通的舞台上:他们也是通过支配他人来满足自身欲望的男人。
法国电影界这种将创作者神圣化的做法也引发了另一种观念:被诅咒的艺术家。他们身上的阴暗面不仅被允许,而且被鼓励。
约翰尼·德普(中)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仪式。(图片来源:赫芬顿邮报截图)
法国还有一种流行的误解,即暴力的爱情和性行为比尊重的爱情行为更有趣。“这就是所谓的‘强奸文化’,这在法国非常流行。”塞利埃说。
由此,不遵守社会纪律甚至法律的艺术家会被想象为“浪漫英雄”,而尊重他人的人会被嘲为“清教徒”。至于#MeToo浪潮,则是假正经的美国试图将其价值观强加给文化支柱包括“诱惑的艺术”的法国。
(编辑:皋离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