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靖树编译报道】根据法国国家人口研究院(Ined)于2021年2月发布的一项研究,60岁以上群体的离婚率继续增加。1996年至2016年间,60岁以上离婚人数每年增加20万起。
根据社会学家格含(Serge Guérin)的说法,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寿命的延长:“六十岁是生命的下半场,至少还有25年的寿命,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摆脱了来自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有余力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越来越多退休法国女性选择离婚
据《费加罗女士》的观察,越来越多的退休女士选择和伴侣分开,开启自己的新生活。对于女性来说,这种选择是她们在经历了职业生涯中一系列不平等后的集中爆发结果。
70岁的莎拉如此总结她的感情生活——“失败”。她在20岁第一次结婚,因为“那时候,女人如果不结婚,就什么也不是”。
她在结婚25年、生了三个孩子后离婚了。莎拉在48岁时再婚,只不过第二次婚姻“没有一见钟情,主要是为了不孤身一人,也为了应对来自父母的压力”。她的第二份工作持续到了退休前。
退休后,她与丈夫到法国南部,终于住在了梦寐以求的“带游泳池的别墅”里,但却开始思考离婚的可能:“夏天,我们会安排好时间,以接纳对方的子女、孙辈:“我们是父母、祖父母、重组家庭,但是我们本身并不像真正的伴侣”,“我们之间没有太多共同点”。
然而,犹豫十年后,她还是在68岁离婚了:“我已经错过了我的青春,我不想再辜负余生”。
退休是关键节点
大多数情况下,是退休为婚姻敲响了丧钟:“在那之前,因为有孩子、工作和朋友,我们过着充实的生活,”精神分析学家凯瑟琳·格兰杰德(Catherine Grangeard)评论道,然后突然之间,“夫妇们发现自己整天和伴侣大眼对小眼了”:“一对关系不那么好的夫妇可以忍受每天只见面几小时,但一天24小时相伴可就不是一回事了。”
换句话说,退休后,以前可以忍受的缺点或许现在变得无法忍受了,其中包括伴侣的不忠。在62岁按下婚姻的中止键时,卡蒂亚曾忍受了前夫的数次出轨:“这一次,我不再逃避现实”。
害怕孤身一人
当然,离婚的另一面是孤独:“孩子、孙子和朋友的陪伴也并不能取代伴侣”:例如,上文提到的卡蒂亚尝试过志愿服务、慈善机构、约会网站,但尚未“找到解决孤独感的方法”。
专门研究夫妇关系的心理学家科恩(VéRONIQUE KOHN)表示,“经过常年相处,我们无法想象自己没有伴侣在身边,我们害怕自己将在EHPAD(失能老人疗养院)中孤独终老。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和对孤单的恐惧,老夫妇们会选择继续待在一起。”
例如,直到“被离婚”前,68岁的伊娃对共同生活40年的丈夫尼古拉的不忠选择视而不见:“现在想起来,那些事都再明显不过,仿佛就在我眼前发生,只是我自己不愿意看到。他只在周末回家,而我躲在我的房间”。
而此前,丈夫尼古拉虽然对婚姻不那么满意,但也没有想过离婚,也许是因为要保持家庭的完整、也许是想维持表面的平静:
“我有一份令人兴奋的工作,也不常回家,能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事。我留下来是为了孩子们,也是为了不伤害伊娃,我知道她很脆弱。等到最小的孩子长大离开家,我再离婚”。
最后,虽然孩子们逼尼古拉承认了自己有外遇,但直到最后一刻,伊娃还是很难下决心提出离婚:“我的世界崩溃了,但我不想离开他”,因为这意味着失去家庭住宅、并在60岁时独自一人。”
好在事情有一个好结果,而且转变之快都出乎伊娃自己的悲观预料:她在一个网站上注册并遇到新的爱人,几个月后正式提出离婚:“谁也没料到,我居然这么快就振作起来了”。
离婚:资产是关键
事实上,由于拥有身为小学校长的退休金与卖房所获资金,伊娃设法重建了自己的生活。但对于许多女性(平均退休金比男性低40%)来说,60岁后离婚实在是一种奢侈。
许多女性在回顾曾作出的牺牲时,都会感到后悔:请育儿假、改做兼职、随配偶搬家。卡蒂亚说:“我永远不应该为他而停止工作。我早该离开这段婚姻,但带着三个小孩,我真的没有这个勇气。”
68岁正在离婚的吉娜也在后悔年轻时做出这样的选择:“我当时为了跟随他辞去了工程师的工作、找了一份兼职工作,以便更好地照顾孩子。我不后悔为孩子们付出时间,但我后悔为迁就他而做出的职业选择”,她感叹道。
对79岁的凯茜来说,60岁离婚时最大的恐惧,与其说是收入下滑,不如说是社会地位的剧变:“这个年龄的女人一旦离婚了,就什么都不是”:“在餐厅里,我被安排到最差的座位:在后面、靠近厕所的位置。”
心理学家卜浪协(Anasthasia Blanché)对此现象评论道:“女性单身退休者本身是无用的,她不受欢迎、不被关注。”
但另一方面,心理学家科恩也根据研究结果做出了乐观的估计:尽管对未来充满关注和恐惧,但一旦迈出这一步,这些女性“就会感受到巨大的内心安全感和无法估量的快乐,因为她们意识到自己能够成为独立的人”。
此外,许多人并不认为自己会重新踏入婚姻。例如,上文提到的萨拉的想法是:“我不想再去照顾任何人了。现在,我终于活出了已经永远无法寻回的青春”。
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oushi1983
(编辑:李璟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