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记者黄冠杰巴黎报道】7月8日,2022年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简称基础科学国际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隆重开幕。根据2021年联合国第76届大会批准的决议,设立基础科学国际年旨在提高全球对基础科学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基础科学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价值和贡献,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界等将于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间在全球各大洲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
中国科学院是基础科学国际年中国国内唯一指导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双重委员单位,侯建国院长等院领导和院士专家为国际年开幕专门录制了视频。侯建国表示,基础科学的重大成果往往能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共同挑战需要更多科技支撑,关注基础科学研究,就是关心人类未来发展。中国科学院真诚希望通过本次基础科学国际年活动,加强与全世界科学家的沟通与交流,与全球科技界携手共进,切实为基础科学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实质贡献。
多个国家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团代表、科学家、社会公众等约八百人在开幕式现场参会,另有全球线上直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莎米拉·奈尔-贝杜埃勒(Shamila Nair-Bedouelle)主持开幕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新任7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克勒希·乔鲍(Csaba Kőrösi)、基础科学国际年指导委员会主席米歇尔·斯毕罗(Michel Spir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科学计划科学委员会主席梅里埃姆·查蒂德(Merieme Chadid)等分别致辞。
中东同步加速器光源实验科学与应用国际科学研究中心(SESAME)理事会主席霍耶尔(Rolf-Dieter Heuer)主持科技部长圆桌会,讨论基础科学在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中的重要性。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线参加了圆桌会并致辞。非洲联盟教育、科学、技术和创新委员贝尔霍钦(Mohamed Belhocine)就非洲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优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奈尔-贝杜埃勒(Shamila Nair-Bedouelle)做了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基础科学中的角色的报告。巴里洛切原子能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哈尔伯格(Karen Hallberg)、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什(Barry Barish)等科学家们以基础科学在发展中国家中的作用为议题,围绕基础科学如何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基础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来自欧洲核子中心的夏洛特·瓦拉考尔(Charlotte Warakaulle)、中东同步加速器光源实验科学与应用国际科学研究中心(SESAME)卡雷德·图坎(Khaled Toukan)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默罕默德·哈桑(Mohammed Hassan)等机构负责人阐述了基础科学在全球的现状。
中国科学院蒲慕明院士、姚檀栋院士及其他著名科学家参加了罗马俱乐部联席主席曼费拉·兰费尔(Mamphela Ramphele)主持的“基础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圆桌讨论,他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分别阐述了基础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关系,并且指出基础科学是解决人类面临共性挑战的关键力量之一。
在开幕式当日,中国科学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成果展览,展示了包括“合成生物学研究”、“两次青藏科考”、“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沙漠治理”、“人工光合”、“地学研究支撑矿产资源勘探和重大工程建设”等七项成果。此外,“聚变能研究”还将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成果与其他国家的成果一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中展示一个月。
中国科学院将继续发挥基础科学国际年“中国节点”的作用,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类相关活动,深化基础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提升中国和全球范围内基础科学研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编辑:冬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