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蔡家怡编译】法新社4月12日报道,专家据法国总统大选首轮结果分析,法国政治版图一分为二,“马勒”两名候选人分别代表“上-下”两大阵营:马克龙受大都会、高级白领等上流社会支持;玛琳娜·勒庞则被小城镇居民、普通工薪阶层拥护。
民调所PollingVox政治评论员圣马力(Jérôme Sainte-Marie)从2019年就观察到“精英”与“大众”两大阵营的存在;在首轮选举中,它们分别凝聚到了马、勒二人身上。
“上-马派”vs.“下-玛派”
民调机构IFop的福凯(Jérôme Fourquet)把两人对决比作是“上层法国的马派(macroniste)”与“下层法国的玛派(mariniste)”的较量。
他引用数据说明:马克龙获得35%白领的支持,工薪阶层为18%;勒庞则刚好相反,工薪阶层35%,白领15%。
“学历越高”的选民越倾向马克龙;从事“艰苦职业”、“最容易失业”的选民越受勒庞吸引。
马克龙在西部城市更有优势,勒庞则在北部-东北部扎根。福凯指出,马克龙抓牢了所有右派传统票仓,在“滨海度假城市、富人区、邻近瑞士或卢森堡边境城镇”等地方的支持率大幅上升。
从二人在各城市得票率排名看,勒庞夺下20036个选区,领先马克龙的11861个。但在大城市,勒庞的得票率还不到她全国平均数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各有优势对立加剧
据圣马力的分析,两人各具优势,也必然会加剧两大阵营的对立。
一方面,“40%的65岁或以上”选民—这批共和党的前拥护者都站到了马克龙身旁。在他们最关心的退休金和国家债务问题上,马克龙是最佳人选。而退休人士占整体选民的1/3,还是最积极投票的群体。
另一方面,勒庞看重的是“打工仔一族”,在首轮投票前,她针对性地把购买力话题贯穿于其“民族优先论”“打击非法移民论”之中。
进入二轮选战,勒庞首先要巩固其“民族-民粹”根基,从其他极右派,如泽穆尔、杜蓬-艾尼昂,甚至拉萨尔等人那里吸纳选票。其次,她会深耕购买力等社会议题,把左翼阵营选民和弃权者拉过来,调动起年轻人和低下阶层选民的积极性。
三足鼎立?
也有学者更倾向于“三分论”,即法国政治实质以首轮前三名候选人为代表分成三极。
社会学家勒克尔(Erwan Lecoeur)提出,“三极”是指马克龙代表的“管理中极”、以梅朗雄为首的“社会-生态(左)极”,以及勒庞的“右‘极’”。
政治学家布鲁斯提耶(Gaël Brustier)认为,在左右老牌大党共和党(LR)和社会党(PS)崩溃之时,“三足鼎立”将支撑起一个“全新的法国政治世界”。
(编辑:冬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