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原野编译报道】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表示,要在“战争阴云重回欧洲大陆”的新形势下,增加国防预算,重新评估法国军队需求,增强军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高强度战争”。那么,法国军队高强度作战能力如何?法国总统选举热门候选人泽穆尔近日称法国军队弹药储备仅能维持3天。这一言论引发热议。
法国总统选举热门候选人泽穆尔(éric Zemmour)近日在竞选集会上语出惊人,称法国军队弹药储备仅能维持三天:“若与强国发生重大冲突,我们三天就会出现弹药短缺。作战能力不超过三天,我们将毫无疑问地输掉下一场战争。”
对于泽穆尔的说法,法国国防总参谋部发言人扬尼(Ianni)上校回应说,出于战略原因,法国军队弹药储备属于机密,但他表示,“现在的储备足以应对‘参考作战’(situation opérationnelle de référence[SOR])”。
按照法国2019-2025军队规划法的规定,这意味着法国有能力部署6000-7000人的各兵种混合部队,并为其配备武器弹药,不过,规划法未对这支部队的最长作战时间作出规定。“这取决于作战对象和我们具体的作战方式。”扬尼上校表示。
“若是对俄罗斯或其他强国进行大规模作战,我们不会是独自战斗,必将是北约协同作战。”扬尼上校强调。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将可获得盟友的支援,比如弹药、燃油等。他同时表示,鉴于国际形势,军方“已经在考虑加强部分储备,并将对参考作战SOR标准进行重新评估”。
法国总统马克龙检阅游行队伍。(图片来源:新华社)
报告:“重建弹药储备还缺70亿欧元”
不过,法国只能进行短期高强度作战的说法可能并不只是一个总统候选人在危言耸听。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2021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法国“军事物力资源的匮乏,不仅体现在特殊武器种类少,还体现在弹药及更换配件的数量不足上”。
但比弹药数量不足更麻烦的是弹药的储备管理。今年2月,法国国会议员Jean-Louis Thiériot和Patricia Mirallès在一份高强度战争报告中警告说,法国军队缺乏资金支持,尤其是弹药储备问题。
报告援引法国空军战略力量前司令Maigret将军的话说,军队规划法有关参考作战(SOR)的军力部署“并未充分考虑到高强度作战时的弹药损耗”。“要完善军队弹药储备,至少还缺60-70亿欧元。”Thiériot向法国防务记者协会(AJD)解释说。
这份报告还指出,法军库存弹药正在过期,未及时使用的弹药必须每10年销毁、更新一次。照此计算,平均需要3年才能重建弹药储备。
报告称,军工产品的采购、生产、发货过程也十分漫长。小口径弹药从采购到收货需要一年,炮弹和导弹则至少需要两年。报告援引Nexter等军工企业的说法,对于大部分装备,厂家紧急开设新生产链至少需要18-36个月的时间,最复杂的装备则需要5-6年之久。报告呼吁,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国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实际上,法国此前已经发生过军事行动缺少弹药的事:2011年,法军在利比亚发起“热风行动”(Opération Harmattan)时,就因激光制导弹药短缺,不得不求助北约盟友。
国防部发言人:“我们有核威慑”
本周二15日,法国参议院外交、国防和军事事务委员会主席康邦(Christian Cambon)在法广RFI电台上说:“我们早就知道弹药储备不是很雄厚,不足以支撑我们进行长期战争。”康邦透露,法军弹药储备最多可维持“两周”。对于泽穆尔的“只能作战3、4天”的说法,康邦表示:“我不会说得这么夸张,但我想,在某些问题上,我所掌握的信息(两周)恐怕比现实还要乐观一些,尤其是专业或传统弹药。”
法国军队弹药储备并不是新问题。法国国防总参谋长伯克哈德(Thierry Burkhard)将军在新冠疫情暴发时就警告过,疫情会导致军事物流更加脆弱。他在国会接受质询时表示:“(增强军队的)韧性并不是奢侈的要求,虽然它有时会与高效有所冲突。但战略自主显然是军队韧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哪些属于战略装备,并保障这些装备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因为在发生战争或冲突时,敌人会竭尽可能地阻挠我军弹药和武器配件的补给。就像疫情期间的口罩一样,供求关系会导致我们无法快速补给。”
不过,对于法军因弹药储备不足,只能短期高强度作战的说法,法国国防部发言人格兰让(HervéGrandjean)予以否认。国防总参谋部发言人扬尼上校也强调,弹药储备能维持多久,取决于“如何消耗”:“若让所有战斗机一同射击,那弹药很快就会消耗殆尽,仗也不可能打赢。”
格兰让在接受法国BFM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国防部已为弹药储备增加1.1亿欧元的投入,购买120毫米迫击炮弹、100毫米舰炮和76毫米舰炮共10000多枚,并重启大口径弹药生产。格兰让最后提醒说:“法国是有核威慑的国家,这是避免法国本土发生高强度战争的办法。”
(编辑: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