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法国
新闻“全欧了”:法国海域惊现大片死鱼,咋回事?

【欧洲时报网】2022年2月3日,法国环保组织“海洋守护者”拍摄到在法国海域上漂浮着10万条死去的蓝鳕鱼。它们纷纷露出了银白色的肚皮,紧紧挨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像一张巨型地毯,漂浮在海上。

中国央视财经报道,“海洋守护者”表示,这些死鱼是被荷兰籍拖网渔船“FV马吉里斯号”抛入大西洋的。据悉,“FV马吉里斯号”是世界第二大超级拖网渔船,它使用的拖网长度超过一公里。这一网下去,轻轻松松就可以捞出150吨到300吨的鱼类。“FV马吉里斯号”曾在2012年被驱离过澳大利亚海域,并且被禁止进入该海域。在取得了法国发放的捕捞许可后,他们来到了法国海域捕鱼。

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弃之?

针对此次事件,代表船东的渔业组织“远洋冷冻拖网渔船协会”表示,3日早些时候“发生的泄漏是由渔网破裂造成”,是“非常罕见的事件”。不过,对于这个解释,“海洋守护者”却不买账,坚信渔船是故意为之,并且怀疑渔船公司主要是嫌加工处理过于麻烦,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这种怀疑其实有一定的道理。首先,本次被抛弃的鱼群全都是蓝鳕鱼。蓝鳕鱼的个头比较小,和人的手掌差不多长,但是身材比较细小。这种小鱼在加工的时候去除内脏十分麻烦,而欧洲人还习惯将鱼肉、鱼骨、鱼皮和鱼头分开,所以说10万条蓝鳕鱼的加工处理绝对让人非常头疼。尽管这艘船上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可以对捕获的鱼进行分类加工,但是渔船公司却难以承受这样的高成本。

据悉,在远洋渔船上,把那些卖不出去的或者不值钱的鱼扔回大海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在捕鱼业里,它们被叫做副渔获物,就是指渔民在捕捞其他海洋物种时无意间捕获的生物。欧盟已经严令禁止抛弃副渔获物的行为。这是因为,很多海洋生物一旦被捕捞上来就会死亡,再放回海里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捕捞过程中,海洋生物之所以会大量死亡,和捕鱼方式有很大关系。像“FV马吉里斯号”这样的大型渔船,往往采用拖网捕捞的方式来捕鱼。也就是将渔网布置好以后,固定在船身上开始航行,把海里的鱼“兜”进去然后收网。这样捕捞上来的鱼挤压在一起,非常容易窒息而死。同时,一些深海鱼在适应了深海的高压环境后,突然被捕捞到浅海或者上岸,也非常容易死亡。

近日,在法国海域惊现10万条死鱼,引发舆论争议。(图片来源:CFP)


这么多死鱼会造成海洋污染吗?

目前,法国环保人士在看到10万条死鱼漂浮在海面上以后,非常愤怒,他们认为抛弃死鱼的行为会污染海洋。环保人士担心死去的动物尸体会腐烂变质,进而污染水环境。但是,在海水的高盐分环境下,细菌的生长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所以死鱼不太容易腐烂发臭。实际上,人们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死鱼腐败带来的污染,而是人类粗放的捕捞方式对海洋生物造成的生存困境。例如,这次捕获的蓝鳕鱼就是海豚赖以生存的物种。

据统计,全球海洋年捕捞量近亿吨,从1974年到2015年间,全球野生渔业资源可持续水平从90%下降到了66.9%。2015年,全球有33.1%的野生渔业资源面临不可持续的过度捕捞,海洋捕捞丢弃的副渔获物占了总捕捞量的30%。

如何减少副渔获物抛弃行为?

为了减少丢弃副渔获物的行为,英国政府实施了捕捞配额计划。配额捕捞制度是依据各种渔业资源的最大可捕量并根据捕捞能力合理分配渔获量份额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目前世界上一种比较科学的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普遍采取的限制渔船数量、设置禁鱼区、禁渔期等被动式管理。目前美国、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已实行这种管理制度,有效地保护了本国的渔业资源。

此外,近日,研究人员在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上发布报告称,他们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进行了一项对照实验,用绿色LED灯照亮刺网。这是一种新兴技术,最初是为了减少海龟副渔获物而开发的。研究显示,它显著地减少了平均63%的副渔获物丢弃率,其中包括板鳃鱼(95%)、洪堡乌贼(81%)和长须鲸(48%)的显著减少。此外,有照明的渔网将人们回收和解开网所需的平均时间减少了57%。相比之下,目标渔获量或价值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国也于2021年1月1日开启“长江十年禁渔期”,禁渔时长前所未有。

(编辑:申忻)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