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记者靖树报道】第15届年度Futuroscope论坛于8月27日在Futuroscope会议中心举行,主题是“纷乱世界如何重归平衡”(Les vertiges du monde,retrouver l‘équilibre)。在法国前总理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的主持下,此次论坛邀请了许多政坛、经济、国际关系专家等知名人士参与,包括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法国前总理菲利普等。在开幕词以及后续介绍中,拉法兰也点出了一系列发言的亮点:“眩晕恰恰是清醒的前奏”,“社会比政坛的反应速度更快”,“中美欧不合作的代价是无法承受的”,“中国不会关上国门”,“非洲发展需要每一国参与”。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主持了本次论坛。(图片来源:拉法兰推特)
经济部长:创新和研发是21世纪关键词
经济部长勒梅尔(Bruno Le Maire)在讲话中首先指出,新冠危机带来了“一个新世界”,重新定义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和政治平衡。
他认为主要的地缘政治风险是中美冲突,并强调了中美冲突情境下欧洲的独立立场,以及创新和技术在该立场中所承担的战略职责:
“捍卫价值观”应该与“技术独立”齐肩并行,“创新和研发是21世纪政治独立的关键”。
勒梅尔认为,“我们正在进入民族主义帝国时代(empires nationaux)。除了中国和美国,欧洲也应当跻身这类帝国行列。”
他再次强调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我们必须依靠欧洲国家之间更加团结的合作”,欧洲一体化“只有在尊重每个欧洲国家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此外,“创新是调和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唯一武器”,例如开发可再生能源:“创新必须为遏制全球变暖现象服务。然而,这是非常昂贵的,而且这一成本不能由单一国家承担,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可以独自在氢能上投资300亿欧元[…]也没有欧洲国家能独自投资500亿欧元在半导体研究上,后者对国家工业主权至关重要……但我们可以一起做到”,“我们将继续投资可再生能源,大力投资氢能、电池、人工智能、核能等”。
他担忧中美两国会在疫情结束时爆发直接/间接冲突,并且疫情会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裂痕和分歧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重冲突、恐怖袭击的风险。
经济部长勒梅尔强调创新和研发在国家主权和独立立场方面的重要性。(图片来源:欧洲时报)
最后,勒梅尔强调了法国在此背景下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法国的优势在于其文化、其思考世界局势的方式能够提供一个“适合欧洲国家的普遍解决方案”,目的是“构筑更强大的欧洲,打造更公平的社会和新型资本主义发展方式”。
法国前总理菲利普(右)列举了世界面临的3大挑战。(图片来源:拉法兰推特)
前总理眼中的3大挑战
法国前总理菲利普详细地引用数据列举了世界面临的3大挑战——人口问题(非洲快速增长的人口与欧洲缓慢下降的人口、全世界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移民、饥荒),以及“中国眩晕”(le vertige chinois)。
菲利普还不无幽默地表示:“眩晕恰恰是清醒的前奏”,“那些没感到眩晕的人让我更担心!”
他提供了3个避开上述“陷阱”的思路:1.团结欧洲力量,2.通过多边主义构筑共同规则,3.厘清法国的根本价值观与利益。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特聘院士,政治家和外交官马凯硕认为,中国会继续保持开放。(图片来源:Flickr供图)
新加坡外交官:“中国获胜的那一天”
此外,现场还播放了拉法兰采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特聘院士,政治家和外交官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2020年,马凯硕出版了《中国赢了吗?——中国对美国优先的挑战》(Has China Won——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
2021年,该书在法国出版,书名也改成了《中国获胜的那一天》(Le jour oùla Chine va gagner)出版,标题中去掉了问号。
法国前外交部长魏德林(Hubert Védrine)为该书法语版作序,其中提到,马凯硕早就宣布“西方时代将结束,欧洲人必须承认这一点,并为此做好准备”。
马凯硕认为,中美之争既是不可避免、却又是可避免的。不可避免之处在于,这一纷争是被制度力量所驱动的:
首先,一个2000多年来颠扑不破的定律是,崛起的新兴力量总会被世界第一的国家打压。其次,是西方人想象中的“黄祸”之说。
再者,当初西方很多人的一个设想是,中国一旦开放,就会逐步成为西方式民主制度国家,中美可以因此相处融洽。然而“事与愿违”,有着自己文化、传统的中国不会成为西方国家的翻版,而这一点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失望情绪,后者也因此形成了相当坚定的反对中国共识。
但即便如此,马凯硕还是认为中美不会开战,因为两方都会成为输家,而没有一方愿意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另外,各国都生存在一个互相依赖的小小世界中,而新冠危机和环境问题也显示了,面对这些共同危机,大家其实不过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因此,这些群体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中美冲突升级。
马凯硕强调,讽刺的是,虽然作为高等生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中美两个大国应当协作,但是由于美国国内政治的限制,拜登不可能展现对华友好立场。
因此,其他国家就更需要公开讨论这个问题,剩下的60亿人更应该向中国和美国联合发出一个讯息:请两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危机。
马凯硕还坚信中国不会关上国门:“对中国人来说,他们头脑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中国在1842-1949这百年间所遭受的屈辱:中国人在这百年间忍受了极大的战争苦难,他们苦苦思考为何中国会积贫积弱?其中一个广泛被接受的解释是,国家落后的原因在于闭关锁国,在开放国门后,中国又重新变得强大”。
他表示,讽刺的是,虽然美国是自由贸易主义支持者,但它的实际行动并没有充分贯彻这一原则,反倒是中国积极做好了与任何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准备(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他还以“阴/阳”概念阐述中国思维模式的不同之处:过去美国习惯的是西方文明为单一主导的世界,但今后世界还会同时共存2个或更多的优秀文明,而中国能接受这一点。
在邀请人们将眼光投射得更远、回顾数千年的历史沉浮规律时,马凯硕表示作为东南亚国家,中国崛起其实给邻居们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过去,中国的头号贸易伙伴是美国、是欧盟,现在是它的10个东南亚邻国。
前法国驻华大使、驻俄罗斯大使、驻英国大使白林举例说明欧盟需要保持独立的立场。(图片来源:白林推特)
前驻华大使:中国接受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存
曾任法国驻华大使、驻俄罗斯大使、驻英国大使白林(Sylvie-Agnès Bermann)列举了中美之间的“多层次”纷争:意识形态、贸易、科技层面。
她认为,和执意要改变他国制度的美国相比,中国接受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存。提及马凯硕的发言时,她相信中国能接受和美国合作,并举例表达了中国在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方面的肯定态度。
此外,白林还以欧盟在美国要求下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例子,较为客观公允地强调,欧盟需要保持独立的立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根据我们[欧盟]自身的利益,独立地与美国或中国打交道”。
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巴斯卡尔·博尼法斯要甩掉西方在过去500年领导世界时形成的优越感。(图片来源:博尼法斯个人网站)
知名学者:“我们的价值观高人一等?是错觉”
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巴斯卡尔·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表示,虽然中国不是民主制度国家,但当初尼克森和基辛格开启对华建交时,那时的中国也远不是个民主制国家。仅仅因为中国与西方不同,就采取抵制做法是幼稚的举动。
话说回来,欧盟应当捍卫自身立场和利益,而后者并不总是和美国一致的。博尼法斯回忆道,当自己80年代开始研究国际政治时,中国的PIB和法国相差很大,但如今已今非昔比。博尼法斯表示作为欧洲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事实并没有惹起他不安、忧虑的情绪,而更多提起的是好奇、深思,甚至是赞叹的反应。与此相比,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却因为害怕被超越(而且还是一个“非民主制国家”),而对中国崛起感到非常不安。
博尼法斯问道,“如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西方会因此失去对影响力、财富的垄断地位吗?西方并不会因此变得无力、贫穷。[…]对我们来说,7-8亿中国人脱贫并不会让我们感到不安。这还是取决于西方的行事态度:如果继续强加我们的观念到他国,那么这就会产生问题”。
博尼法斯表示,要甩掉西方在过去500年领导世界时形成的优越感:“要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世界”,“认为我们的价值观高人一等,这是个错觉”。
法国经济学家波特贝茨谈“三极化”世界。(图片来源:欧洲时报)
经济学家:增强非洲存在感
法国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协会主席波特贝茨(Jean-Paul Betbeze)曾著有《中法之间:多彩之路》(France/Chine:une route de toutes les couleurs),对法中关系及其未来重要性做出全面阐述。
波特贝茨表示,过往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机械设备、教育、金融,而技术创新正在更改生产的结构。此外随着新冠危机,各经济体复苏的节奏不一致,解决方式也各有不同。例如美国使用的办法是投入大量资金在三个“跳板”(环保、基建和培训)方向,而中国则是发展双循环经济。
不过,一个“被遗忘”的大陆是非洲,其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世界人口29%,因此世界必然会“三极化”,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对其等闲视之:需要尽量减少中美冲突、实施“马歇尔2号”计划、支持非洲经济发展。
(编辑:李璟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