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从诺贝尔奖“洞见”时代

【欧洲时报网】又是一年诺贝尔奖季,清冷的北欧城市斯德哥尔摩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诺贝尔奖(简称“诺奖”)的影响力早已超出它所授奖项的范畴,诺奖带来了哪些启示,诺奖获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认识,这几乎是每年奖项揭晓时,公众都会关注的问题。

“今年诺奖讲的是大部分人心中的经济”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北京商报》、中国青年网报道,为表彰其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诺奖官方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以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家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Dybvig)三名经济学家。

爱用微信、喜欢太极、曾经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10年之久的迪布维格,第一时间成为中国网民关注的热点,不少人为西南财经大学去年痛失人才而惋惜。

而全球经济界内的关注则与网民不同,业界注意到,与以往学术界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近乎垄断不同,今年的三位获奖者中,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是一名真正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政策实践者。另有分析指出,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延续了“接地气”的风格,而且更加务实,直面当前的经济金融问题。

这三位获奖者都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均为“50后”,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一系列现代银行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向人们解释了为什么要有银行,如何使银行在危机中不过于脆弱,以及银行倒闭会怎样加剧金融危机。他们的研究,对监管金融市场和应对金融危机颇具意义。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重点存在共通之处。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表示,三位获奖者中,大众对于伯南克更为熟悉。除了是美联储前主席外,伯南克此前还发表过一篇著名的论文,主要解释了银行的倒闭会传播金融危机,是危机的起因而不是危机的结果。这使得业界对银行监管方面有了新的启发,即银行有可能导致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彭博社报道指出,过去十年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从2018年将奖项授予将气候变化和技术创新融入到经济学的专家,到此后连续几年授予研究全球贫困和拍卖理论的教授,这些都足以证明,伯南克今年的得奖意义非凡。

“另外两位得奖者的主要研究同样集中在银行倒闭及挤兑、金融危机方面。”在丁安华看来,三位得奖者对于相关风险隐患的研究,能够为各国的货币当局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提个醒,也是其获奖的意义之一。

对于三位获奖者的情况,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同样认为,当前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通胀、加息以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其脆弱性在不断加强,近期还有传闻称Credit Suisse(瑞士信贷)等老牌华尔街金融机构也面临风险。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颁发给三位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具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也有提及:“他们的分析对规范金融市场和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清华金融评论》指出,近几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让看似“高冷”的经济学变得更加“接地气”,用于指导和引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2020年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Milgrom)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就是因为改进了拍卖理论,设计了合理的拍卖模式而获奖。由此可见,诺贝尔经济学奖变得越来越务实,越来越“接地气”,可以帮助、引领大家解决现实中的高纬度问题,比起“高冷”的经济学理论,可以切实落地的理论或许更能造福人类。

“今年的诺奖真的是在讲‘经济’,也就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经济。”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说道。

古人类学解释了新冠患者为何会呼吸衰竭

与往年一样,2022年诺贝尔奖颁奖季首先公开的奖项仍然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出人意料的是,本年度的生理学诺奖爆出冷门,古人类进化生物学的集大成者、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获得该奖,独享全部奖金,之前呼声甚高的mRNA疫苗等成果则继续无缘获奖。

综合《科技日报》、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报道,帕博的研究对象是几万年前或者几十万年前的人类骸骨。例如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古人类的分支,类似于北京人、元谋人等)的化石中提取出基因组信息。结果一出,人们纷纷疑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什么会颁给了古人类的研究学者?和现代医学有多大关系,和现代人的健康有关联吗?”

“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呼吸衰竭风险与人类3号染色体上的一段基因簇相关,我们的研究显示这段风险基因遗传自尼安德特人,约50%的南亚人、约16%的欧洲人携带该基因。”2020年11月,《自然》期刊发表了帕博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

“不要认为已经灭绝的人种和我们没有关联。”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金鑫说,他们的基因留在了现代人体内,现代人的疾病表型,对传染病的应对都与古老的基因相关,有些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些可能有利于健康。因此,对于古老基因的理解,不仅有考古学上的意义,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对此,金鑫在研究中有切身体会。2010年,他在研究“为什么藏族汉族有着同一起源,却在高原适应上的能力差异巨大”时,发现了一个跟藏族人高原适应相关的核心基因。

“我们一直解释不了这个基因为什么会出现在藏族基因组中却未出现在汉族基因组中。”金鑫回忆,直到2012年,帕博团队发布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在帕博的结果中,金鑫找到了那个与高原反应相关的核心基因,它们百分百一致。

“这意味着,藏族基因组中的这个基因很可能来自丹尼索瓦人。就这样,毫不相干的研究就这么巧妙衔接起来,共同揭示了进化的秘密!”回忆起当时的科研经历,金鑫仍旧很兴奋:如果没有古人类DNA分子序列的发布,这些“揭秘”想都不会想到,更别提实现了。

在为帕博所著的《尼安德特人》作序时,中国已故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讲述了帕博及其团队在现代人起源争论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吴新智写道:帕博及其科研团队不屈不挠、经历无数沮丧和庆幸,危机和转机、挫折和成就,证明了不仅非洲,而且欧亚大陆的古老型人类也对现代人起源有所贡献,导致主张现代人只源自非洲的“夏娃假说”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人们不再把诺奖当成一个符号

随着本年度诺奖依次揭晓,中国网络一年一度的“诺奖热”如期而至。

中新社报道,与往年相同的是,中国网民对文学奖的获得者兴趣颇浓,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奖后,其作品立即被大家“加入购物车”。

而与往年不同的是,相对艰涩的物理学奖呈刷屏之势,“量子纠缠”概念被多方解读。

科普平台“果壳”通俗解释,获奖科学家利用突破性的实验,证实处于量子纠缠态的一对粒子,发生在其中一个粒子上的事情,决定了发生在另一个粒子上的事情,即便它们实际上相距太远而无法相互影响。这为量子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在社交平台微博,“量子纠缠”话题8日阅读量约1000万,一部分网民认为承认量子纠缠即推翻了爱因斯坦曾经对于量子科学的定论,更多的网民则将物理学说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根据意识第一性的原则,压垮你的不是问题,是你的情绪,与你本质最接近或者互补,纠缠时间最长的量子,会随着你的意识能量而变化,所以多和积极正向的事物在一起。”有网民总结道。

甚至有人联想到了王阳明的《岩中花树》,“汝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纠缠的力量很伟大,也很浪漫。”

有网民质疑,从一个高深的物理现象引至这样的讨论合适吗?其实对于科学的发散,也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知与好奇。有网民表示,通过“量子纠缠”,发觉宇宙真的很神秘,广阔无垠的星河下隐藏着的是颠覆人类认知的超前法则。因此每次思索宇宙的时候,内心都难免升腾起敬畏之情。

如今人们不再把“诺奖”只当成一个符号。从杨振宁、莫言到屠呦呦,大家的关注点渐渐从获奖者国籍身份转向实际的卓越贡献,甚至思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化学奖得主女科学家贝尔托西祝福,思考文学奖对于现实文学的指向意义,感怀物理学奖与人文社科“纠缠”联动。

时至今日,网络世界围绕着诺贝尔奖项的有赞美,有争议,也有人认为参与讨论诺奖是“跟风”。但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所言“与其把时间花费在看剧内剧外的宫斗、抽烟喝酒打牌等,大众关注、了解科学进展和人物,对科学文化感兴趣,对个人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高”。

诺奖用科学为人类社会标记

“诺奖带来了哪些启示?”几乎是每年诺奖揭晓时,公众都会关注的问题。其实答案,就在生活之中。

综合《科技日报》《时代周报》报道,历经122年,诺贝尔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可磨灭,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纪念册。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记录了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家中实验时发现了X射线,他借妻子的手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X光片,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他于1909年率先从空气中制造出氨,使人类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弗雷德里克·班廷、约翰·麦克劳德,他们将分离出的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治疗,攻克了此前一直被看做不治之症糖尿病。

1945年,芬兰生物化学家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因其研究出的AIV法,既可防止腐烂而又不影响其使用和营养价值,解决了冬季动物饲料储藏问题从而提高了牛奶产量,让人们如今一年四季随时可以买到牛奶、奶酪等奶制品。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亚历山大·弗莱明、恩斯特·伯利斯·钱恩、霍华德·弗洛里,他们让青霉素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人类开始逐渐脱离被细菌感染支配的恐惧,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

1963年,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意大利化学家居里奥·纳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世纪50年代,齐格勒合成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将其用于聚乙烯的生产,得到了支链很少的高密度聚乙烯。纳塔将这一催化剂用于聚丙烯生产,得到了高聚合度、高规整度的聚丙烯。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出现使得很多塑料的生产不再需要高压,减少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对产物结构与性质的控制。

2005年,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两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证实幽门螺杆菌导致了胃炎和胃溃疡。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一种短疗程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1978年7月25日,爱德华兹帮助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来到人间。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全世界大约有10%的夫妇遭受不育症的折磨,这一切都随着体外受精技术的问世而得到解决,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因此受益。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三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实现了商业化,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1991年,索尼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从此手机、照相机、手持摄像机乃至电动汽车等领域步入了便携式新能源时代......

可以发现,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并不只着眼于前一年有重大贡献的候选人。尤其是科学类的奖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分析指出,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严谨和权威性。

从一个新的发现到被验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这段时间里会存在各种争议和质疑,对于科学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特性,因此很多诺奖获得者,都是在不断被质疑的情况下完成验证,才得以获此殊荣。

要认识到一个科学突破的真正意义,理解时代精神,往往需要一种超越时间的眼光。正是因为在这122年来,诺贝尔奖忠实地记录了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突破,也能够及时地反映时代的精神和特点,才让它以自身的公正性,成为一个独立的、绝对的标准。甚至成为从20世纪初期开始至今的,人类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