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元跌平美元 后续影响受关注

【欧洲时报原野编译】7月12日,欧洲外汇交易市场数据显示,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比1,这是自2002年12月以来欧元首次与美元平价。据法新社报道,上一次欧元兑美元位于平价关口以下,还要追溯到2002年11月——欧元正式进入欧洲市场流通的第一年。

德国《商报》(Handelsblatt)网站分析称,欧元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与欧元区国家通胀高企、欧洲能源危机蔓延以及在欧洲央行加息预期下欧洲高负债国家风险上升有关。而市场对美联储(FED)7月底较大幅度加息的预期强化,导致美元汇率走强。花旗集团货币分析师易卜拉欣·拉巴里(Ebrahim Rahbari)预计,在跌至与美元平价后,欧元将继续下跌。

对通胀和家庭购买力的影响

欧盟统计局(Eurostat)的数据显示,欧元区只有不到40%的进口商品以欧元结算,而近半数进口商品,比如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大部分原材料都是以美元结算的。

7月12日,克罗地亚副总理兼财长马里奇(中)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经济和财政部长会议。当天,欧洲理事会正式批准,克罗地亚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元区。(新华社图)

受俄乌战争影响,这些原材料价格近期已出现飙升,而欧元持续贬值就意味着,欧洲国家需要用更多的欧元去购买这些以美元结算的进口商品。“进口商品(对欧元市场)变得更贵,失去了竞争力。”巴黎政治学院教授梅让(Isabelle Méjean)指出,这将加速欧元区通胀,进一步威胁欧洲家庭购买力。

此外,巴黎银行(BNP Paribas)经济研究主任德威尔德(William De Vijlder)指出,欧元兑美元贬值将“严重影响欧洲人去美国旅游的热情”:欧洲游客需要使用比以前更多的欧元去兑换美元,这意味着在美国以及使用美元国家(如卡塔尔、约旦等)的旅行费用变得更昂贵。

相反,对于美国、卡塔尔或约旦游客来说,来欧洲旅行则更划算了:花同样的美元可以在欧元区消费更多。

对企业的影响

欧元贬值对欧洲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的多少和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法国国家投资银行(Bpifrance)研究主任穆特里西(Philippe Mutricy)解释:“欧元贬值有利于向欧元区以外地区出口商品的企业,因为它们的价格(转换成美元后)变得更有竞争力;而那些从欧元区外进口货物的企业则会吃亏。”

对于极度依赖进口原材料和能源、又没有出口业务的本地手工业者来说,成本将呈爆炸式增长。

那些大量对外出口的制造业,如航空、汽车、奢侈品和化学行业等,则成为欧元贬值的最大赢家。

穆特里西指出,大公司集团受欧元贬值的冲击相对更小,因为它们通常会在汇率有利时购入外汇,以减少汇率波动影响。

对经济增长和债务的影响

理论上说,欧元贬值可以刺激出口,有利于缓冲受战争影响而飙升的原材料价格,尤其是对于德国这样的出口大国来说。

但欧元贬值对欧元区国家的债务偿还影响则尚不明确。

巴黎政治学院教授梅让指出,经济增长有助于偿还债务,但前提是市场相信欧洲债务安全可靠,且利率能维持在较低水平。

然而,对于那些发行以美元为面值的债券的欧洲国家来说,欧元兑美元汇率贬值则意味着偿还成本更高。

对欧洲央行的影响

欧元贬值进一步加剧欧元区通货膨胀,或促使欧洲央行(BCE)加快加息步伐。欧洲央行计划在7月加息25个基点,是11年来首次。

法国巴黎银行经济研究主任德威尔德强调说:“欧洲央行不该因为原材料涨价而加息,但它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控制通胀加剧的压力——进口商品价格势必会随着汇率上涨而上涨。”

法国央行今年5月底曾警告说,欧元疲软将让欧洲央行控制欧元区通胀的目标更加难以实现。

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欧元贬值指向外需回落,意味着中国对欧出口面临压力,或影响相关企业的盈利预期与盈利能力。同时,欧债危机警报再起或将阶段性冲击A股市场风险偏好,但以上冲击的中长期影响有限,中国市场有望基于经济向上的确定性而逐步再现“避风港”优势。

克罗地亚明年正式加入欧元区

据法新社报道,欧洲理事会7月12日正式批准克罗地亚明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的法律文书。

欧洲理事会在声明中说,克罗地亚将于2023年1月1日放弃目前的货币库纳(7.5345库纳兑1欧元),成为第20个欧元区国家。

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财长斯坦尤拉(Zbynek Stanjura)向克罗地亚财长马里奇(Zdravko Maric)致以祝贺,他表示,“克罗地亚已完全符合(欧元区)经济条件,将从2023年1月1日起使用欧元”。

欧元于2002年1月1日开始发行,在比利时、德国、希腊、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芬兰、葡萄牙、奥地利、荷兰、卢森堡12个国家成为唯一的法定货币。随后又有7个国家加入:斯洛文尼亚(2007年)、塞浦路斯和马耳他(2008年)、斯洛伐克(2009年)、爱沙尼亚(2011年)、拉脱维亚(2014年)和立陶宛(2015年)。

(编辑:冬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