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新闻“全欧了”:被泽连斯基点名批评的雀巢们:真得走?

【欧洲时报网】俄乌冲突还在继续,冲突的波及面也在不断扩大。

最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就在一场视频演讲中,把压力给到了雀巢、强生、三星等多家跨国公司的头上,指责他们不应该继续在俄罗斯做生意。

这些本想在政治冲突中“隐身”的跨国公司们被直接拎出来,头疼的却不止企业高管,也让奋斗在一线“打工人”们,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雀巢瑞士总部大楼。(图片来源:新华社)

雀巢摇摇头:我在俄罗斯不赚钱

据法新社日内瓦20日报道,面对泽连斯基的指控,全球食品业巨擘瑞士雀巢公司(Nestlé)为其留在俄罗斯的决定进行了辩解,称其不会从俄罗斯业务获利。

近日,泽连斯基在向瑞士首都伯尔尼的抗议者发表视频演讲时,点名批评了雀巢集团,指出其行动与其口号“优质食品,美好生活(good food,good life)”不符。他说,“在俄罗斯的业务继续经营——尽管我们的孩子死去,我们的城市被摧毁。”

然而,雀巢发言人表示,2月24日后,雀巢许多在俄罗斯的活动就已逐步停摆。“我们已大大减少在俄罗斯的活动。除了极其重要的产品外,我们已暂停所有进出口。我们已中止在当地的所有投资,并停止了所有宣传活动。”发言人表示,“我们在俄罗斯剩余业务中没有任何获利。我们和其他食品业公司一样,向民众提供基本食品,这不代表我们就是像以前一样继续我们的活动。”

雀巢11日曾宣布暂停将部分产品送至俄罗斯,包括咖啡品牌Nespresso产品。不过,婴儿食品和谷类食品等部分必需品除外。发言人说,“我们在乌克兰的同仁正尽其所能协助民众获取捐赠的食品......我们是极少数仍在乌克兰活动的食品公司之一,我们还在哈尔科夫(Kharkiv)分发食物。”

但在社交媒体上,雀巢已成为一些网友的批评目标,在线活动组织“匿名”(Anonymous)开始呼吁抵制雀巢品牌。

对此,乌克兰政客积极地在网上推波助澜。该国外长贴出两张照片,称其揭示出“雀巢的定位”与“雀巢的立场”之间的反差:第一张照片里有一个孩子和一些健康食品,第二张照片里是一个死去的乌克兰孩子。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上周报道,与雀巢首席执行官马克·施耐德(Mark Schneider)通电话后,乌克兰总理杰尼斯·什米加尔(Denys Shmyhal)在Twitter上表示,施耐德“不理解”留在俄罗斯继续经营所造成的影响。“希望雀巢尽快改变主意。”他说。

乌克兰外长21日用同样地方法点名了强生集团。(图片来源:推特截图)

消费品商家:我不想走

对于乌克兰方面的表现,《金融时报》指出,此番言论是泽连斯基政府对仍在俄罗斯经营的跨国公司开展游说的一部分。

上周在美国国会发表讲话时,泽连斯基敦促政界人士发挥自己的作用,敦促企业停止为“俄罗斯军事机器”提供资金。他当时点名了多家公司,包括荷兰食品公司联合利华(Unilever)和亿滋国际(Mondelez International)、奥地利中央合作银行(Raiffeisen)和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Générale),以及德国制药集团拜耳(Bayer)和法国赛诺菲(Sanofi)。

俄乌战争持续至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或者像麦当劳、路易威登等暂时关闭门店。一些支付公司表示,根据美国和欧盟等的经济制裁,他们的业务将难以再俄罗斯继续,而另一些集团私下承认,其撤离动机也包括严厉制裁背景下在俄经营面临的物流挑战。

追踪这些举措的耶鲁大学管理学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杰弗里·索南费尔德(Jeffrey Sonnenfeld)称,已有约400家公司承诺缩减在俄运营规模、暂停在俄运营或完全从俄罗斯撤出,而保留全部或部分业务的企业有80家左右。

但消费品生产商跻身于不太愿意撤出的企业之列,他们主张自己销售的是食品、饮料、洗发水和婴儿配方奶粉等必需品,并且对俄罗斯员工队伍(往往规模庞大)负有责任。这些集团主要包括百事可乐(PepsiCo)、达能(Danone)、欧莱雅(L‘Oréal)、嘉士伯(Carlsberg)和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等,仍选择在俄罗斯从事制造和销售。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第三轮谈判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线员工:我不只是“工具人”

而有观察人士注意到,这些选择“留下”的品牌,给出的理由大都具有“人文主义关怀”。例如优衣库的母公司迅销集团,就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依然会继续留在俄罗斯市场,这是为了让对普京行动没有任何影响力的普通俄罗斯平民,也有获得平价服装的机会。而百事可乐和达能酸奶等公司也表示,会保持日常食品产品的供给,但是不会进行新的投资,也会缩小非必需品产品线的供应。

此外,“对企业员工负责”也是这些跨国公司表示要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这对于跨国公司的一线员工来说,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定心丸”的作用。毕竟在“后疫情时代”,员工或多或少都会被“就业危机”所影响。与此同时,这些跨国公司在国际其他地区的员工的好感度也会有所升高,这在当下的“大辞职潮”中对企业品牌形象具有积极作用。

对此,前复星国际驻纽约企业传播执行总经理,博雅公关中美市场团队负责人赵莹在《金融时报》专栏刊文强调,即使跨国企业最终还是会选择退出地区市场,“(这种时刻)根据当地法规法律善待员工,站好最后一班岗,并实现强有力的跨国员工内部沟通,这样的铺垫可以为有朝一日重返当地市场积累商誉。即使是永久性的退出,也可以在国际其他地区的舆论场中占据主动。”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